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晋源探访柳子峪中青龙洞 [复制链接]

1#

编辑:程程投稿/p>

青龙洞,与之前探访过的白云洞一样,不是山洞,是以窑洞为主体建筑的寺庙,称青龙寺,俗叫青龙洞。它也在晋源区晋祠镇西山柳子峪中。

青龙洞,我也是在清未民国时的晋阳名士刘大鹏著的《晋祠誌》中看到的:“(青龙洞),青龙沟内二里有奇,危崖绝岩间,立庙以祀龙神。庙圮多年……民国六年,即其旧址重行修葺……”

据上知:青龙洞重修后距现今过去一百多年了,青龙洞现状如何呢?我就偏好探访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今天又是一个风和日暖的好天气,我与老伴前去探访青龙洞。我们骑车从晋源新城出发,经晋祠、王郭村,从牛家口进入柳子峪。顺西山旅游公路行一里多,又看到峪中河滩中快要倒塌的白云洞。我们把自行车放到公路边的养猪场,在猪场主人下石村老王的指点下,我俩背包拄杖进入青龙沟,沿茂密的灌木与松柏中的小路上行。

青龙沟里的小路较好行走,看来也时有人来探访。一进沟一段较狭窄,东侧山崖陡峭,约上行二里就较宽敞了,左侧坪地早已退耕还林还草,穿过一段松柏茂盛的上坡路后,在一处较大的坪地上,终于第一次看到了青龙洞。

咱们先看看百年前刘大鹏笔下的青龙洞:“……甃石为洞,正洞三穴,中妥佛像。其两穴皆设蒲团,为修练之所。东西两榮洞各一穴(俗名枕头洞),为寝处休息之所。其前一洞为出入之门,内设佛像”。

如今看到的青龙洞主体建筑,与百年前基本相同。只是无人管理,多年失修,作为山门的前洞与院内两旁侧洞顶部已坍塌,一片狼藉。

正洞三穴基本完好,但中穴后部的佛像已变成一堆废墟,也不知原来供奉的是何佛何神,后壁依稀还可见壁画痕迹。想起在猪场放车时,老王就说过“传说青龙洞佛像肚中藏有什么宝物,已被盗宝人把佛像捣毁了,也不知有宝没有”。看到洞内惨状,果是如此,可悲可恨!

青龙洞寺庙院当中还有一座石龛,石龛前还有一个已破裂的石雕园形香炉,这是刘老先生的记载中没写到的,不知是何时有的。石龛为方柱形,上部出石檐,顶上一条石有些向东移位,石龛前后面都雕刻纹饰及对联。我走近前石龛细看,前面对联为:

练就圣胎化金身修成正果献童颜

上额横向为“名山”二字。

石龛后面对联为:土田不及心田好世味何如道味长上额横向为“古洞”二字。

看过院内后,从条石门框进入山门前洞,右侧立有青石碑为《重修青龙洞碑记》,

碑额书“萬古留芳”,下面正文字小看不清,结尾字较大,可看出为:“……前清邑庠生张溱、董沐谨撰,仪生韩福申书丹。总经理南张村杨景荣,协办经理张殿元、张渠、冯明会。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已未葭月”

从上面碑文可知:青龙洞是南张村人杨景荣主持重修的,距今已过去一百余年了。

看过碑后,从山门前洞出了青龙寺,回头再看,整座寺庙,洞壁、洞顶、门窗等,全是就地取材人工开凿成各种石料,然后科学巧妙砌成,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真了不起!

我们转到青龙寺的西面,一片平地上,两株挺拔健旺幻柏树后还有三孔窑洞,这建是干什么的呢?对此刘老先生在文中记载为:“正洞(青龙洞)之右,又甃正洞三穴,系榆次张提督彪妻某氏所居处者。”

张彪(~),这可是清末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辛亥革命前任湖北提督及陆*副都统。他是榆次乌金山镇西左付村人,村里现还有“张彪祠堂”,我曾去过。柳子峪青龙沟青龙洞旁为何有榆次张彪妻某氏居所呢?刘老先生是这样记载的“某氏信理最篤,捐资甚多,故能成此巨工。”啊,原来张提督妻某氏笃信佛教,曾捐资在此清净之地修身念佛。

我们从青龙洞后顺小路上到北面青龙山的山头,向西眺望,茫茫群山最高处是天龙山主峰,那此处就是天龙山的余脉了;从山头俯视青龙洞,位于青龙山下青龙沟中坪台上,向阳背风,松柏环拥;青龙洞东面山窪处,还有一股清泉水,长流不息,确是一处风水宝地。

青龙洞如今现状,因其处于山沟林密隐蔽处,整体建筑尚存,损坏程度不象白云洞那样特别严重,只要把洞顶修补好与佛像重塑好就基本恢复原貌了。

青龙洞与白云洞一样,现处于被人遗忘或遗弃的角落,但确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关部门应加强保护与修复,使其成为柳子峪内又一处历史人文景观。我俩顺原路出了青龙沟,到养猪场向老王告别,怀着期盼早日修复青龙洞的心情,骑车返回,结束这次探访柳子峪中青龙洞之行。

据.2.19日记整理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