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在先秦时期一直处诸夏文明的边缘地带,不过在战国后期秦楚西南争霸战中被秦国吞并后,这一区域的地位提升非常快。特别是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蜀地和汉中、关中一样,都以雄厚的资源支撑着他战胜项羽,成就霸业。所以到西汉时,蜀地的经济、文教各项成就已经赶上了北方各地,而其首府成都也成为此时天下五大都会之一。不过两汉时蜀地的繁华鼎盛仅限于成都及其周边,四川盆地内其他地区大多还是一片蛮荒:川东的巴人故地继续盘踞着强大的土著世家、川南更是僰人等部族势力的固有地盘、川西高原上的羌人也是桀骜不驯……
由于这个巨大的盆地在地理上的封闭性,其丰富的资源又足以自给,所以哪怕是扎根当地的汉人士族,对于朝廷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天下一有动荡的迹象就有闭关自守的念头。这种状态哪怕是到了群雄竞起的汉末三国时,也没有多大变化。刘备为首的北方*人集团虽然夺取了蜀地,但不得不向本地人让渡了很多权力,对于成都平原这样的核心区域掌控还算严密,对周边那些州县只能放任本地世家的支配地位。
越是这种状态,越是让朝廷更愿意集中资源发展成都这一蜀地的绝对中心,也使得周边州县的发展陷入了长期滞后的局面。例如今天与成都并立的重庆川东一带,在当时主要作为防御东吴的*事基地而存在,其经济民生与成都相差甚远,那些广阔的山地丘陵,根本没有得到多少有效开发。那么川东的这种落后局面是什么时候得到改善,并最终成为不逊于成都平原的富庶之地的呢?
其实这应该是两宋以后的事情了,之前的两汉魏晋南北朝,除了成都之外的蜀地存在感一直十分薄弱。到了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这里被作为了皇家紧急避难的一个基地来建设,从关中经汉中到成都沿线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机会,不过包括重庆在内的川东地区还是依然如故。后来大唐崩溃,前后蜀国相继割据于此,四川盆地成为北方门阀士族们最后一个庇护所,成都本已发达的经济文教再次得到了跃升。不过在北宋征服后蜀之后,施行高压*策,宋初的蜀地一时颇为凋敝。
直到两宋之交,华夏文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丢失整个北中国之后的蜀地,成为南北争夺的关键要地,大量避难的北方*民进入这里,朝廷的资源也向此地倾斜,这时不仅成都平原、连川东丘陵也被开垦殆尽,到南宋中期川东各州县的财税收入,就可以与川西并驾齐驱了。而川东首府重庆,凭借易于防守、水运便利的地理优势,在成都被蒙古人摧毁后,也首次得以成为全川的中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元末明初明玉珍割据蜀地时也依然如故。就这样明清时期的重庆府很多时候都有了不亚于成都的地位,为它在开埠后的更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