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国在春秋战国时脱颖而出,凭借其超强的武力最终一统天下。秦人以善战闻名,他们有一首老歌唱道:“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给人的留下印象就是秦人非常团结,打仗极为厉害!商鞅还没有进入秦国前就曾感叹“秦人不畏死!”,这恐怕也是他最终选择为秦国效力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秦国自建国以来,可以说是“无岁不有战争”,秦国一直经受着战争的洗礼,因为秦襄公被封为诸侯时,周平王只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一小片土地,但是也留下承诺:“犬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从此秦人一直与西部的犬戎作战,扩张着自己的国土。秦穆公在位时,秦国吞并了许多戎狄小国,获得大片土地,一度称霸西戎!在西面的障碍全部清除后,秦国开始频频东出与列国争雄,这期间,打胜自不必说,下面笔者主要来盘点一下秦国那些年所打的败仗:
1、崤之战:秦穆公在位时,正好是齐桓晋文称霸的年代,秦国只能在西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机会来了,决议要打败晋国,谋求霸业,他不顾蹇叔和百里奚的劝阻,命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为大将,西乞术和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为副将率*攻打晋国,结果在崤山中了晋*的埋伏,全*覆灭,三将被俘,秦穆公东进计划受阻。
崤之战的五十年后晋楚之间的还有一场大战,史称“麻遂之战”,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十二万在秦地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击败秦国万。此战以后,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
2、河西之战:魏文侯在位时期,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迅速强大,魏国一度尽占秦国河西之地,还设置西河郡,任吴起为郡守。河西被占,秦国门户大开,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当时的秦惠公深知其中利害,不久便率*五十万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攻打魏国,意在势必夺回河西之地。此时吴起只能率五万非正规*迎战(当时魏国主力大部分都在东面与列国作战,仅留部分兵力防守秦国),结果是魏*大败秦*,吴起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由此声名大噪!
3、函谷关之战:秦昭襄王即位初期曾邀请齐国孟尝君入秦为相,没成想孟尝君入秦后被宣太后(芈月)的弟弟魏冉所排挤,在秦国郁郁不得志。秦昭襄王知道孟尝君的才能,既然不能用,必然要杀之而后快,得知消息的孟尝君最后凭借其门客鸡鸣狗盗的特长侥幸逃回齐国。回国之后的孟尝君极为愤恨,遂组织齐国联合魏、韩,意欲消灭秦国以泄心头之恨。结果三国联*一度攻破秦国函谷关,进入了秦国腹地。在此存亡之际,幸亏秦国用计暂时割地给魏、韩求和以分化联*,目光短浅的魏、韩得了好处退兵后,孟尝君的这次灭秦之战只好作罢。
4、阏与(èyǔ)之战:秦国进攻赵国的阏与,赵王派赵奢率*援救。赵奢*出邯郸30里后就筑垒扎营,足足一个月时间按兵不动(目的在于麻痹秦*),秦*以为赵*怯弱,赵奢出兵只是想保护邯郸而已,于是放松警惕继续猛攻阏与。没想到赵奢在秦*中计后,突然急行*两天一夜,与阏与守*前后夹击秦*,杀得秦*大败,斩首数万。
5、邯郸之战: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一举拿下邯郸,但是秦王受到范睢的挑拨答应了赵国的割地求和。秦*退兵后,赵国却反悔不愿割地,秦昭襄王大怒,派大*进攻邯郸。危急之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说服楚王派春申君救赵,魏国信陵君也挺身而出——窃符救赵,由此“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个联合攻秦,一度打至秦国函谷关,导致秦国十数年不敢东出。
6、肥之战(宜安之战):邯郸之战过去二十二年后,秦国已经基本恢复元气,秦将桓齮(一说此人就是荆轲刺秦王中的樊於期)率*进逼邯郸,赵王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率所部南下抗击秦*,两*在宜安附近对峙。李牧采取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乘机一举袭占秦*大营,然后部署兵力使用正面阻击和两侧包抄的战术全歼援救的十万秦*。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7、灭楚之战:秦始皇在灭韩国、赵国以后,把目光对准了楚国,他问手下将领灭楚需要多少人马?秦将王翦说:“灭楚至少六十万!”,而另一秦将李信则不以为然的说:“灭楚二十万足矣!”。于是秦始皇派李信率二十万秦*发动灭楚战争,开始一路凯歌,结果轻敌冒入楚将项燕设置的陷阱,被楚*杀得大败。
以上是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前所吃的败仗,或许笔者还有遗漏之处,还望高人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