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汉鏖战40年大明远征50年都没做到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中药治疗 https://m.39.net/pf/a_4790119.html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东亚大地上,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的争雄,一直是历史的主线之一。比起汉与匈奴、明与蒙古之间长达数百年的缠斗不休,唐太宗与突厥的战争,则显得那样的另类。

01唐灭东突厥之战

与汉类似,唐与突厥争雄的起因,也源于一场中原帝国的耻辱。

初生的唐政权一直小心谨慎的面对东突厥汗国。然而,武德九年(公元年),颉利可汗还是率军开启了对唐的大举进攻。刚刚登基的李世民,冒险率六骑在长安边上的渭水河边与颉利对峙。虽然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但好歹,颉利可汗还是退军了。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三年之后的年,剧情就发生了大反转。

贞观3年11月,东突厥进犯河西,无功而返,却给了唐太宗反攻突厥的理由。当年冬,唐太宗就布置了六路大军十余万人,以李靖为帅节制诸军,并率领中军直指东突厥腹地。

此战,唐军的阵容十分豪华,李靖中军和徐世勣两路主攻颉利中军,薛万淑出军东北监视突利,与卫孝杰两路共同防止颉利东逃,柴绍、李道宗两路主要作用是防止颉利西逃。事后证明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安排。

第一阶段。次年正月,李靖首先率精骑从马邑迅速进军,趁夜袭占重镇襄城。这一招打的颉利措手不及,多疑的颉利怀疑李靖并非孤军深入。趁颉利犹疑之时,李靖又打起了间谍战,颉利大将康苏密和隋室后裔降唐。

颉利大惊,率部撤退,途中又遭到柴绍和徐世勣的两次截杀。东突厥损失惨重,不得不遣使向太宗请降。作为草原枭雄,颉利的真实想法是暂时蛰伏,待实力恢复后再与唐廷一较高下。

第二阶段。唐太宗接受了突厥的投降,并遣使抚慰。然李靖在徐世勣的建议下,直接尾随唐使唐俭等人,准备随后进攻颉利。因为唐俭的到来,颉利更未料到李靖等人的计划。

因此,当李靖大军冒雪到达阴山时,再次给了颉利出其不意的一击。本来就没来得及收拢部众的颉利,不得不仓皇西逃。东突厥大军溃散。

第三阶段。颉利由云中向西仓皇逃窜,途中部众大量逃亡,却不想在途中再次遇到了江夏王李道宗的大同军。经过一番激战,颉利被俘。而此时,大约是贞观四年,公元年4月。

这场战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李世民、李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府兵制下的军事行动的凌厉。

唐廷最有勇气的是选择了在正月发起攻势,因为冬天寒冷的天气十分不利与大军作战。然而,唐廷之所以选择了正月是因为,其一,相对唐军来说,以骑兵为主的东突厥军队更加不利,冬天正是马匹最虚弱的时候;其二,这样的天气之下,更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颉利很可能来不及召集散落各地的部众。

而李靖两次率精兵长途奔袭,直取颉利中军,则是初唐的将帅们经常选择的一种战法。而这个战法有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战力强劲的精锐之师,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均田制下运行良好的府兵们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在这两者条件下,颉利根本没来得及做出有效的反应和聚集部众,就遭到了唐军的多次出其不意的打击。不得不说,唐太宗的精妙战略安排,和李靖的高超战术配合得相当默契。

此战,唐太宗大获全胜,一战而灭东突厥。唐廷不仅俘虏了东突厥可汗颉利、臣服了绝大部分的突厥部众,后来突厥的部落首领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还投效了唐太宗,成为唐廷的名将。

而此时,距离公元年8月,唐太宗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仅仅过去了不到4年而已。

02中原帝国的奇迹

不知道唐太宗是否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原帝国奇迹。

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不得不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因为汉正在行将崩溃的边缘徘徊。

曾几何时,年轻的汉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力,强势宣布对匈奴发动全面战争。然而,汉武帝没有想到,汉匈鏖战了40余年,而匈奴却一次次的死灰复燃,依旧频繁的骚扰着汉朝的边界。

虽然汉帝国的实力从各方面碾压匈奴,但是依旧被绵延持久的战争拖垮了。

虽然此后汉朝依旧没有放弃对匈奴的战争,但《轮台罪己诏》标志着汉武帝试图彻底消灭匈奴的努力失败了,取而代之的是汉廷大棒+胡萝卜的政策。

直到汉宣帝年间,汉朝终于建立起对匈奴的全面压制。但此后,汉匈之间依旧亦战亦和。基本灭亡与汉为敌的匈奴更要等到约年后的东汉永元年间。虽然那时候消灭匈奴已经是一件多余且有隐患的事情了。

汉武帝鏖战40多年没能如愿,而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两人远征了50年,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公元年,大明王朝宣布建立后不久,明军统帅徐达率军进入了元帝国的都城-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而明与北元/蒙古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经过大约7次远征,洪武21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元折戟,黄金家族荣光不再。

虽然实力已经不再允许与明朝为敌,但是蒙古人并未灭亡,也从未放弃对明边境的骚扰。为此,即位的明成祖朱棣学习长孙晟的故事,煞费苦心的分而治之,又先后进行了五次远征。然而,第五次远征朱棣甚至没有找到敌人的踪影,更莫谈彻底消灭蒙古。

此后,由北元分裂出的鞑靼和瓦剌在蒙古高原上再次死灰复燃。一直到了17世纪,快要行将就木的明帝国,再也没有完成过对蒙古高原的军事压制。

或许,汉武、宣二帝不能灭亡匈奴,有着历史时代的局限性。相比于汉唐初期,明朝在人口经济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朱元璋父子用了50年时间、十数次的远征,却仍旧难以灭亡漠北草原上的蒙古部落。这样的事实放在一起,就足以说明,中原帝国想要灭亡一个草原帝国是有多么困难。

然而,唐太宗领导下的唐帝国,却只用了4年就从城下之盟到俘其主、降其众,完成了对东突厥的反杀。

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贞观年间全国户数万(小于0万口),而汉武帝时全国人口最高曾达0万,而明太祖、成祖时期全国人口数从未低于万;而对手除了匈奴应该稍强,东突厥的实力未必比一盘散沙的北元和后来分裂的鞑靼、瓦剌更弱。

也就是说,相比于汉武帝对战匈奴、明朝初年与北元争雄,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力量对比并没有更大的优势,甚至隐隐还有劣势。

那么,力量对比最为劣势的唐太宗,如何完成这样的奇迹的呢?

03唐太宗的秘密

从元光六年(前年)到元狩四年(前年),仅仅十年间,汉武帝就发动了大约9次针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远征。这成就了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名将之路,也是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高光时刻。

然而,在这9次远征中,仍然有大约3次远征,因为不熟悉路径而遭到匈奴伏击而失败,或者因为没有找到匈奴主力无功而返。如果算上局部战场,这种失利的次数则会更多。

在后卫霍时代,更有多次找不到匈奴军队的所在,而后遭遇匈奴军队的伏击,前后损失军队超过10万人。

而找不到敌人这种情况,在明朝的远征中则表现的更加明显。

明太祖朱元璋曾进行过多达13次针对北元的远征。朱元璋每次远征,都会首先确定蒙古人的聚居地或军队主力所在地。而即使如此,在应昌、和林等固定据点被摧毁后,还是有大约3次远征扑了空。

而明成祖朱棣的五次亲征漠北行动中,就有3次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敌军主力,最后不得不班师。朱棣多次军事行动的无效性,并不是说他的军事能力就不如乃父,而是随着固定据点的被摧毁和蒙古势力的弱小,蒙古部落在漠北草原隐遁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而唐在灭东突厥之战中得以大获全胜的原因,除了军事指挥得当、府兵的强悍因素以外,一个更加重要的秘密就是,唐太宗几乎对颉利在哪里、颉利失败后要往哪里逃这件事了如指掌。

为什么呢?因为唐太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贞观初年,颉利统治下的草原并不安定。首先是天灾,霜冻和干旱导致很多牛羊冻死,马匹冻伤,人畜瘦饿;其次,颉利大约正在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因此触动了很多部落的利益,他们公推薛延陀部首领夷男为可汗,占据了东突厥以北的大片地方,唐太宗册封其为真珠毗伽可汗;

而在突厥东部,颉利的侄子突利可汗因受到颉利的排挤,向唐太宗请求入朝,唐太宗同样封官授爵加以笼络。

因此,到唐太宗攻打颉利的时候,唐、突利、薛延陀已经形成了一个品字型联盟,将颉利围在核心。即使如此,唐太宗还是留了后手,以薛万淑率军监视突利,防止其增援颉利同时防止颉利东逃。

这样一来,颉利的可活动范围大大降低;而一旦颉利战败,唯一可以逃亡的方向只有西域或者河湟谷地的吐谷浑。

而唐太宗的部署下,除了柴绍、李道宗两路大军都安排在颉利西逃的路上。

04草原帝国的秘密武器

汉军和明军之所以多次远征无功而返,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件草原帝国的“秘密武器”。

在中原帝国的北面,东至阿尔泰山,向南穿过阴山山脉,乃至于河套平原,西接阿尔泰山,这样一大片广阔的不小于传统汉地的草原和大漠,都是草原帝国的活动范围。

而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曾是这里的主人,他们非常善于利用这广阔的草原。

早在西汉时,中行说告诫匈奴单于,“匈奴人口不能当汉之一郡”,要保持强大,就必须要保持草原风俗,不被汉的”糖衣炮弹所腐化。同时,受到汉军攻击,战事不能取胜时,单于便将辎重物资运到很远的地方,将精兵藏在漠北,以逸待劳等待汉军穿越大漠(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

而突厥人暾欲谷说得更直白:突厥人口不及唐的百分之一,之所以能与唐帝国分庭抗礼,一是全民皆兵,二是没有固定居所。突厥采取灵活机动作战,有利时进军,不利时蛰伏,这样唐军虽然厉害,却不能把我们怎么样(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所能相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岁多,无所用也)。

后来与明对抗的鞑靼和瓦剌,能够让朱棣多次无功而返,无疑也采取了这种策略。

因此,草原帝国的秘密武器不是别的,正是这广阔的草原和大漠。中原帝国的军队难以忍受蒙古高原带来的粮草饮水匮乏,还有因找不到敌人而带来的意志消沉。而草原帝国士兵因为长期忍受这些困苦,反而却觉得习以为常。

如果中原帝国的军队一直保持着旺盛达的士气,那么他们就继续蛰伏;如果发现中原帝国军队状态有所下降,他们便会趁机后发制人。

事实上,在决定进行草原远征之前,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抑或是朱元璋朱棣,都曾详细计算过自己和对手的实力,虽不说稳操胜券,至少可以一战。

因此,他们最害怕的不是决战,而是没有人与他们决战。然而,很多次当汉军和明军进入广阔的大漠之后,就仿佛一个大力士掉进了沼泽地一样,虽有力气,却没处使。

因此,对于中原帝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敌人,尽量减少物资的消耗和大军暴露于野的危险?如何侦知敌人的运动方向,以便更好的全歼敌人?

这一点看似简单,然而即使雄才大略如汉武帝,英明神武如朱元璋、朱棣,倾其一生也没能做到。

而唐灭东突厥之战中,不管是李靖的突击,还是徐世勣、柴绍的截杀,还是李道宗的最后偶遇,看似是偶然,实际上,却是唐太宗和李靖周密部署下发生的大概率事件,这才是为什么唐太宗能够以相对弱小的实力实现对东突厥的全面胜利。

这一点,似乎只有汉宣帝本始二年的五路出击匈奴之战,稍可望其项背。

因此,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唐对蒙古草原消化不良,但这并不影响,唐灭东突厥之战成为中原帝国与草原王朝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完)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