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之古代称谓篇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从汉代起就统称为姓了。上古时,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无姓亦无氏;贵族中妇人称姓,男子称氏;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名
人与人之间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取名。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直呼其名,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字和名是有关联的: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
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
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号
又叫别号、表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1、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
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2、有的人有多个别号
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年号
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个新君即位,一般都要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两朝,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谥号
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一般分为三类:
1、美谥
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yì)等
2、平谥
怀、悼、哀、闵、思、殇(shānɡ)等
3、恶谥
厉、灵、炀等
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
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
尊号
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别名“徽号”。
尊号一般认为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多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爵号
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各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
如汉初刘邦既封了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
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
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兵部侍郎吕师孟与文天祥有宿怨,他当时已投降元军。贾余庆与文天祥一同去元军军营,他却暗中与元军商议投降,并唆使元军扣押文天祥。
3、用于介绍,为人作传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这是黄宗羲为柳敬亭作传时对他的称谓。
4、尊者对卑者称名
例: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是孔子直呼弟子冉有的名。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例:夫子何哂(shěn)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是曾皙在孔子面前对子路的称呼。
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是马生的字。
2、称号
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蓼洲”是周顺昌的号。
3、称谥号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忠毅”是左光斗的谥号。
4、称斋名
如后人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称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房名。
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
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杜甫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韩愈晚年官至吏部侍郎。
2、称爵名
例: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宁南”是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称籍贯
例: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谭嗣同传》)
康有为是当时广州府南海县人,用“南海”代指康有为。
称郡望
例: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兼称
指同时称呼几个称谓,可以兼称官职、字和姓,也可以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例:“四人者: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长乐(籍贯)王(姓)回(名)深父(字),余弟安国(名)平父(字)、安上(名)纯父(字)。”(《游褒禅山记》)
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称与作者的关系,再称名和字。
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唐代)
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例:韩愈的七言绝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特殊称谓
1、职业+人名
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厨师丁。
2、姓+之+人名
例: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封地+人名
例:商鞅,卫国人,姬姓,公孙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因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又称商鞅。
谦称
1、王侯自称
(1)
朕
第一人称代词。从秦始皇起,专用为全帝的自称。
(2)
寡人
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
孤
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4)
寡君
臣子对别国称呼自己国君的谦辞。
例: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秦晋殽之战》)
(5)
不谷、不善
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2、臣子自称
(1)
臣
男性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位尊贵,译为“我”。
例: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2)
老臣
官吏面对君主时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触龙说赵太后》)
3、一般人自称
(1)
仆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时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例: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2)
愚
谦称自己不聪明。
例: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3)
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4)
小人
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5)
鄙人
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6)
贱子
谦称自己。
例: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4、读书人自称
(1)
不才
本义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自称。
例: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文书》)
(2)
不肖
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3)
不佞(nìnɡ)
同“不才”。
例: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4)
后学
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
例:宜为章句,以悟后学。(《后汉书·徐防传》)
5、女子自称
(1)
妾
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例: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乐羊子妻传》)
(2)
贱妾
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例: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
(3)
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例: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6、自称家人
(1)
家严
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
家慈
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的母亲。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3)
舍弟
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
(4)
拙荆
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
“荆”本为一种灌木,古代贫寒人家妇女戴荆钗穿布裙,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5)
贱息
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触龙说赵太后》)
(6)
犬子
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
例: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
例: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
(7)
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8)
息女
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史记·高祖本纪》)
(9)
小女
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例:小女既不在,就该转去了。(《意中缘·赴任》)
敬称
1、称君王
(1)
对帝王的敬称
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圣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接对皇帝说话,就告诉在陛(官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转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另外,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表示尊敬。
(2)
殿下
对皇太子、诸侯王的敬称。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诸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皇太子、诸侯王为“殿下”。从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皇太后、皇后为“殿下”,诸侯王不称。
2、称臣子
(1)
麾下
古代对将帅的一种敬称。麾(huī)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
例: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书·张紘传》)
(2)
足下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例: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泰王》)
(3)
执事
敬称对方,译为“您”。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4)
阁下
尊称,译为“您”。
例: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5)
左右
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君
尊称,译为“您”。
例: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3、称老师、长辈
(1)
夫子
尊称,译为“老师”或“您”。
例: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2)
丈人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
例: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吕氏春秋·异宝》)
(3)
老
对老年人的尊称。
例:张老、谢老等。
(4)
父(fǔ)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对男子的美称。另指称呼从事某种行业的人。
例:渔父、田父等。
(5)
亚父
亚,仅次一等的。古代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
例: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6)
膝下
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
例: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圣治》)
(7)
爷
旧时称父亲或尊贵者。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8)
大母
旧时称祖母。
例:一日,大母过余日。(《项脊轩志》)
(9)
长者
尊称,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例: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兵车行》)
(10)
高堂
古称父母为高堂。
(11)
泰山
旧时称妻父为泰山。
(12)
先考
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13)
先妣(bǐ)
对已故母亲的敬称。
4、称朋友、同辈的人
(1)
先生
尊称,译为“您”。
例: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卿
尊称,译为“您”。
例: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3)
子
尊称,译为“您”。
例: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4)
公
尊称,译为“您”。
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5)
吾子
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例: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秦晋毅之战》)
5、称对方亲眷
(1)
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
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3)
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
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
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
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
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
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上称下或平辈之间不客气的称呼
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例: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贱称
1、小子
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
例: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
2、竖子
贱称,相当于“小子”。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表示堂房亲属。“从父”指伯父或叔父。“从弟”即堂弟。“从子”即侄子。
例:与从父嵩俱为三公。(《魏书·长孙道生传》)
中常侍曹节从子绍为东郡太守。(《后汉书·谢弼传》)
2、加“太”表示身份或辈分高的。
例: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例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其他称谓
1、车驾
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2、中宫
是皇后所居之官,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3、卿子冠军
对率楚军救赵的最高统帅上将军宋义的美称。
例: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4、媵(yìnɡ)
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
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
例:妃嫔媵嫱(yìnɡqián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5、姬
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
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对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对美女的通称。后来又成为对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6、士
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时,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便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7、搢绅(jìnshēn)
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亦作“缙绅”“荐绅”。“搢”,插;“绅”,腰带。“搢绅”为“搢笏(hù)而垂绅带也”,代指官员。
例: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8、鸿儒
“鸿”,大;“儒”,读书人。古代知识渊博的学者为“鸿儒”。
9、麻衣
古代对赴试举子的称谓。“麻衣”即布衣,旧时赴试举子多着此衣,故以此代称。亦可指平民所穿的麻布衣服,或古代的常服。
10、青衣
古代婢女的代称。“青衣”即黑衣服,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婢女多穿青衣,故称。
11、苍头
一指戴青色头巾的士卒。《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一指奴仆。
12、珠履
战国时对有谋略的门客的称谓。战国楚春申君有食客三千,其中上宾鞋上皆缀明珠,故将此等人以“珠履”代称。
13、纨绔
亦作“纨袴”,古时富贵人家子弟的代称。
“纨”,白色的细绢,富贵人家子弟多穿此料做的衣服,故以此代称。
例: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红楼梦》)
14、迁客
迁,贬谪,放逐。古称被贬谪或流放去外地为官者为迁客。
15、骚人
骚体诗人,泛指诗人、文人。
例: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6、袍泽
旧时将士、战友的代称。“袍泽”本指将士的衣服,故以此代称。古时称战友之情为“袍泽之谊”。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17、黄冠
道士所戴束发之冠,因以为道士的别称。
18、蛾眉
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蛾眉”本为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故以此代称美女。
19、巾帼
古称妇女为巾帼。“巾帼”本为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故以此代称妇女。
例:巾帼英雄。
20、待字
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取字,未许嫁称待字。
21、须眉
古称男子为须眉。古时男子以须眉浓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22、秦晋
古称结为婚姻关系。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23、姻亲
指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即由于结婚使男女各方与对方亲属所形成的亲属关系,可分为三类:
(1)
血亲的配偶。
如儿媳、女婿、兄嫂、姐夫等。
(2)
配偶的血亲。
如岳父母、公婆等。
(3)
配偶血亲的配偶。
主要有连襟、妯娌等。
24、昆仲
古称兄弟为“昆仲”。“昆”,兄;“仲”排行第二。两字合在一起为兄弟之称。
25、棠棣(dì)
古称兄弟为“棠棣”。“棠棣”亦作“常棣”。相传《诗经·小雅·常棣》是周公宴兄弟的乐歌,后人借“常棣”称兄弟,也以“棣”代“弟”。
26、金兰
旧称异姓结拜兄弟为“义结金兰”。
“金兰”语出《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本谓友情契合。
27、东床
古称女婿为“东床”。
源出《晋书·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即有此称。
28、方士
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29、黎民
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蒸黎”“黎元”等。
30、布衣
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1、黔(qián)首
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32、庶人
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襁褓
本义是包裹、背负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例: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
孩提
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
例: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孟子·尽心上》)
龀(chèn)·龆(tiáo)龀
指儿童换牙时,表示童年。
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垂髫(tiáo)
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童年或儿童。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总角
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借指童年。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氓》)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及笄(jī)
古时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
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以示成年。
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
而立之年
三十岁。
不惑之年
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
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艾
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例: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古稀
七十岁。
例: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
耄耋(màodié)
指高寿,高龄。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
期(qī)颐
称百岁之寿。人生以百年为极,故曰期;百岁之人生活起居需人养护,故曰颐。
例:百年日期,颐。(《礼记·曲礼上》)
以“地名”命名
例:《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
以“书室名”命名
例:《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他的书房。
以“谥号”命名
例:《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以“名号”命名
例:《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号诚斋。
以“字”命名
例:《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以“官职”命名
例:《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以“年号”命名
例:《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