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寸之舌来历春秋战国时期,雄辩家的舌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www.ykhongye.com/m/
千里马

俗语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处在嘴上。”这句俗语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思维,并且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靠征战出名的人物有没有?客观的说,比比皆是。但是为何始终是纷争的乱世?因为武力的征服总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才算达到了终极。

苏秦封相

但是翻开古代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靠嘴吃饭的人也大有人在。并且取得辉煌的成果。今天一句话,这个国君割让几座城;明天一游说,国君停止了征伐行动。都说明了语言的力量。

最典型的的有两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苏秦通过合纵学说,最后佩戴六国相印。那就说明六国的国君都认可了他的游说,并聘请他当了本国宰相。

张仪

张仪,这位苏秦的同门师弟,也不甘示弱,是通过连横的游说,和苏秦进行抗衡。张仪曾经在楚国到过霉,被楚怀王一下子打断了腿。等他苏醒以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自己的妻子,我的舌头好不好使?等活动活动筋骨,发现舌头依然如故的灵巧好用,不禁欣喜若狂,最后说了一句话:“只要我的舌头好使,一切都不成问题。”

楚怀王

这是古人对舌头的重视。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成语:三寸之舌。虽然和以上的人物同时代,但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下面要隆重推出的这个人物,以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中华成语词语库增加了新的内容。

秦国攻赵

公元前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实力不足以抵抗虎狼之师的秦国,于是赵国国王发出诏令,派平原君到自己的盟友楚国那里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

毛遂自荐

平原君接到出使的命令后,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一同前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这时,一个门客猛地站起来自报姓名叫毛遂。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楚平王

平原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凭自己的能耐和学识与楚平王侃侃而谈。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个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要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说完,便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

平原君

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意思是现在只要我一出手,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

威胁完以后,毛遂义客观分析了楚赵两国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说明赵国这次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不单单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一席话说得楚王茅塞顿开,随后和赵国顺利的缔结盟约。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不辱使命

平原君总算是不辱使命,一行人完成任务后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赵国。后来,每当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都感慨万分:“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慧眼,但这一次却看走了眼,忽略了毛遂的口舌之功。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重用,被奉为上宾。

司马迁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个成语,能落到毛遂的头上,其实应该是司马迁的妙笔生花。但是不管怎么说,“三寸之舌”这个成语是流传下来了,并且运用至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