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相与竞逐,互不相让,各国君主大都野心勃勃,秣马利兵、加强军备,以冀能开疆拓土,长保帝位,使自己的国家不被其他虎视眈眈的国家瓜分、侵占,于是他们都竭尽全力提高实力,不遗余力地训练兵马,储备粮草、铸造武器,准备伺机而动。而在这时,便有一种较为强大的力量出现在了各诸侯国中,而它,便是谋士的言辞了。由于此时局势并不稳定,变化较大,各国多各怀疑心,于是,计谋的作用便得以凸显。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打仗不仅拼的是武力,更比的是智谋。而作为最高掌权者的帝王、诸侯,自然也都晓得“高手在民间”的道理,需要有才学、智谋的士人来为他们分忧。于是,招揽贤才变成了许多位高权重之人的要务了。而平原君赵胜,便是其中较为有名,且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一位了。
其实,平原君起初也并未十分礼遇许多出自乡野中的士人,或许,他也并未指望能依靠那些人完成什么大的功业。他对待宾客的态度,也仅限于不即不离,并未对一些出身普通,但学识过人的士人表现出十分尊重的态度。从他后来说的“胜不敢复相士”便可以看出,他的确有敬慕有识之士的爱才之心,也有些识人之才,但却并不十分懂得贤士的心理,判断、品评人才也仅仅依靠手下人的推荐和士人在外的声名,较为片面。对于某些士人,他也并未深入地与他们接触,有时,他也会仅凭着直觉去“相士”。而这种轻率、功利的态度,便直接导致了他对部分有识之士的轻慢和选材的失误。
在我看来,平原军养食客的初衷,或许仅仅是为了跟风,在外树立自己的贤名,并借着数量庞大的门客来保持自己的地位稳固、不受威胁,让一些较为强大的势力重视自己,以免被轻易排挤掉。他之所以能够多次在被罢相后又顺利复位,与他广交天下有识之士,手下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帮他出谋划策有很大关系。于是,最初在平原君眼里,自己与谋士之间只是互利互助的关系,他供养这些谋士,谋士们为他出谋划策,保全他的爵位与俸禄。
所以,起初他对一些不大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并不十分熟悉的普通百姓提出的要求,并不十分关心,也并未意识到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也就是因为如此,使得他因一时不慎吃了大亏,幸而他及时醒悟,作出了根本上的转变,才平息了这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祸患,并使他的品行修养从此更上一层楼,获得了众多百姓的爱戴,也有越来越多的谋士来助他成就一番事业。
而这一彻底的改变,要从平原军家中的一位美人的一笑说起。平原君身为赵国贵族、皇室子弟,自然也像众多有权有势之人一样,家中有许多美女、姬妾。她们虽然容貌美丽,能歌善舞,大多有一技之长,但却并未都有良好的修养。而平原君也并未去注意、操心这些琐碎之事,毕竟,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殊不知,这却给他带来了一场颇大的麻烦,让他从此彻底改变了之前轻视普通百姓的作风,在此之后,他变得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温善谦恭,坦诚相待,可谓是吃一堑长一智,故而最终得以跻身战国四公子之列,名传千古,成为后世众多贤人心中的明主。
不过,这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对于平原君的美人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恶运,害得她被平原君下令斩首。而这位美人之所以下场凄惨,却似乎可以称得上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若就事论事,这位美人也似乎勉强能算得上是个无辜的牺牲者,白白承受了一个颇大的罪名,她得罪躄者、恃宠而骄的原因中,也少不了平原君和当时社会风气的推波助澜,以及躄者的偏激、严苛。其实,她也并未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罪不至死,甚至可以说她做事时也是受了平原军默许、庇护的。并且,在得知后此事后的一段时间内,平原君也是支持她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史记》,来了解一下这段出人意料的前尘往事吧。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後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後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的府第与一些普通百姓的住宅相邻。一天,一个跛脚的百姓正摇摇晃晃地拿着木桶去井边打水,由于行动不便且不能让水洒出来,这个人走得异常艰难,并且由于残疾,他行走的姿势也是十分怪异,左拐右拐,仿佛要摔倒一样,显得颇为滑稽。而在平原君家的楼阁上正好能看见这位百姓,于是,这一幕便落入了一位美人的眼中。美人见了行动这般滑稽的人便忍不住大笑,一面对这位残疾人指指点点,嘲讽他衣衫褴褛,极为卑贱,不自量力。与深受平原君宠爱、遍身绫罗的美人相比,躄者既没有强健的身体,二也没有权势,三无钱财、才能,看起来的确十分可怜。
然而,这位躄者却坚决不肯“好男不跟女斗”,息事宁人、忍气吞声。相反,他异常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容许任何人侮辱自己。于是,第二天早上,躄者便毅然决然地上门请命,丝毫不惧平原军的威名,光明正大地向他请求:“我听说公子您爱惜人才,而贤人之所以都从数千里以外的地方跋山涉水、背井离乡来侍奉您,是因为您重视人才胜过对美女等享受的喜爱。我虽是一介布衣,又很不幸地染上了疾病,两腿皆跛,难以像正常人一样平稳地行走,这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怨不得谁。奈何您家中宠爱的姬妾非但不怜悯我,反而故意嘲笑羞辱我,这有损公子您的形象,希望您能将笑话我的人斩首,并将她的首级送给我。
平原君对此事不置可否,随口说了一句:“好吧。”便敷衍着送走了那位躄者,心想:谅一个百姓也翻不起什么风浪,这样应该就没事了吧。适想,又有哪位王公贵族能纡尊降贵地为姬妾犯下的过错向平民道歉,又有谁能放下身份,认真听取百姓对自己的批评呢?在当时,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贵族比比皆是,能像平原君那样礼贤下士的贵族,几乎是凤毛麟角,没有几个百姓敢于挑战他们的权威。在一般人眼里平原君已经算得上知错能改,善于悔过,谦恭有礼,尊重平民的模范贵族了,毕竟得到如此待遇,理应息事宁人。毕竟,躄者也并未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又何必一定要与妇人女子计较呢?
可惜,躄者却对平原君这种阳奉阴违、敷衍了事的做法并不买账,他也并不觉得平安军的处置方法有多么的合理,值得他感恩戴德,就此不了了之。相反,他认为平原君的这般做法,很不利于其招揽贤士、获得贤人的帮助,提高声望。于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躄者暗中在平原军的门客中四处宣扬此事,并大诉冤情,告诫、提醒那些宾客:“天下乌鸦一般黑,平原君也是个重色轻士的人,不值得使人们为他效力。”众所周知,沉迷女色,荒淫无道是明主的大忌。于是,听闻此言,许多门客纷纷收拾行李,陆续离开了平原君的府第,另觅良主。
起初,只是一个两个谋士离开,平原君也并未觉得怎么样。过了一年多,平原君的门客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察觉此事,平原君也不禁六神无主,十分着急,慌忙来到门客们的居所谢罪。他向宾客们询问:“我赵胜向来款待诸位时,从未察觉到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大家又为何对我不满,离去的人这么多呢?”一位门客上前回答说,因为您始终不肯杀掉笑话跛足人的女子,所以我们认为您爱好美色而轻视人才,于是我们便离开了。”
当初,平原君在送走躄者后,确实在私下说过:“这个跛子竟敢因为笑话他的原因,要求杀掉我的美人,是不是太过分了?不自量力!”这样的言语。既然如此,这些谋士离去也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平原君也无话可说,只得不再包庇那位犯事的美人,亲自提着她的首级到躄者家登门谢罪。毕竟,为了一个美人得罪一大批谋士,断送自己的前途,实在不划算。平原君斩美人首,登门向躄者谢罪的举动,的确挽回了众多谋士。听闻此事,许多远方的士人也都慕名而来,平原君的名声越发响亮。不过,就当时形势来看,平原君亦是骑虎难下,无论如何都必须给众人一个交代,可见,他也是个善于审时度势、能趋利避害,八面玲珑的人,懂得权衡利弊,量力而行,在美人引发众怒之后便不再坦护、包庇她。由此可见,知错能改,敢于面对,接受惩罚,才不会一错再错。
而就那位骄横的美人来说,她也是咎由自取。平原军最终下令处死她,也可以称得上是无可厚非,无伤大雅。尽管那位美人的性格是由平原君娇惯出来的,但这位美人也不该随意笑话他人,侮辱他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实际上并不高,绝不能信口雌黄,逾越自己的本分去评论他人。而且,她应该也知晓躄者登门一事,而她却并未因此悔改,也未主动向躄者道歉,而是心安理得地对躄者置之不理。而平原君之所以私下说出蔑视躄者的话,也多半是在听了这位美人的一面之词之后做出的武断决定。尽管平原君治家不力,被众人厌弃后拿这位美人做了替罪羊向躄者谢罪的举动似乎有自欺欺人的嫌疑,但这位美人有错在先,知错不改的事实,也是无可掩盖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待人,不轻视任何人,绝不随意侮辱他人,要善于反省,及时改正错误,重视人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