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是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以前,士是贵族中的最低阶层,他们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有参与*治的权力,也是国家*事力量的中坚。
战国时期,随着宗族血缘关系的瓦解及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士的定义及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及经济地位、*治地位的限制。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通过学习文化,就可以上升为士。
战国时期,很多著名的*治家,像苏秦、张仪、范雎、李斯、宁越等人,就都由平民而上升为士,最后成为有作为的*治家。战国时期的士,人数众多,品类复杂,上至将相,下至鸡鸣狗盗之徒,都可以称为士。士阶层范围的扩大,为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活力。
战国时期,也是士阶层的*治地位、社会地位获得巨大提高的时代。当时各国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都积极招揽人才,这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具备不同才能的士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当时的*治舞台上,士也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战国晚期,秦王*下逐客令,罢逐从他国来秦的士。李斯则上书,指出商鞅、张仪、范雎这些从不同国家来到秦国的士,都为秦国的强大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正因为如此,战国时期各国的最高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拉拢士阶层。例如,魏文侯变法图强,就对士礼遇有加。《吕氏春秋·察贤》记载:“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秦孝公在秦国实施变法,也是首先向四方发布了求贤令。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的养士之风十分盛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楚国的春申君*歇以及秦相吕不韦等人,都有“食客”人以上。这些士在各国都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如孟尝君养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定等"。信陵君对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春申君待客,“其上客皆蹑珠履”。
随着社会*治地位的提高,士阶层对于自身人格的独立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追求,往往傲然藐视王侯。史载,魏文侯的太子击在朝歌遇到了田子方,于是“引车避,下谒”,但是田子方并不礼让。当太子击询问究竟是贫贱者“骄人”,还是富贵者“骄人”时,田子方回答说:“亦贫贱者骄人耳。”他的理由是:“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屣然,奈何其同之哉!”
又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高士鲁仲连对赵、齐等国有功,但是并不受封,而是“逃隐于海上",还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又据《战国策·齐策四》记载,齐宜王请求拜隐士颜斶为师,并要给他很高的*治待遇,颜斶却推辞说:“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士阶层的发展及其独立、自由之意识的觉醒,为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思想约束的减少及学者独立精神的增长,滋养了思想界众多的学术派别,当时号称“百家”。
《庄子·天下》就说:“百家往而不反。”《荀子·解蔽》中也说:"百家异说。"不过,当时大抵持有独立见解的个人或若干人,都可成为一家,因此这里所谓的“百家”,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
在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中,这些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且相互激烈论战,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西汉初年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曾将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大学术派别。到了西汉末年,刘歆著《七略》,则将战国诸子划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
“十家”中除去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又可以合称为“九流”。“九流”之中,纵横家讲合纵连横,农家提倡“君民同耕”、研究农业技术,杂家则博采各家学说。因此,在学术思想上自成体系并学说完整的,实际上主要就是儒、墨、法、道、名、阴阳六家。
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西郊的稷下设置学宫,称为,吸引了众多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形成了一个影响极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如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骈、环渊、接子、尹文等人,都曾在稷下讲学。这些学者在稷下受到很高的礼遇。
史载齐宣王时,“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宫的规模很大,能容纳数千名学生在此学习。据记载,稷下先生淳于髡死时,为其治丧的弟子达到了人之多。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缩影。在这里讲学的学者,分属不同的学术流派,有儒、墨、道、法、*老、阴阳、名辩、纵横、兵、农等,他们在这里进行自由的学术讨论,一边著书立说,一边教育弟子,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说。齐国稷下学宫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开展。
稷下学宫从齐威王时开始兴盛,到齐宣王时达到极盛。齐湣王时,燕*攻破临淄,稷下学宫解散,学者们纷纷离去。田单复国之后,齐国*府重开学宫,到齐襄王时又再度复兴,直至齐国被秦国灭亡,前后共持续年左右,为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探索和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