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历史了,二百多年时间京剧界出现了许多的名家和名角,然而也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在过去京剧剧目的题材多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当然了其中有一部分宣传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
后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京剧,像早期的剧目有《节振国》、《白毛女》、《黛诺》,后来的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平原作战》等等,其中有一些作品更是被称之为“样板戏”。
说句实话,这些剧目确实凝聚了当时文艺界顶尖文艺工作者的心血,这也造就这些经典。
然而这些剧目却因为产生于“文革”时期备受争议,尤其是文人对于剧目的看法不一,我们来聊一聊这三大阵容。
其一,那就是茅盾、林默涵、汪曾祺等文人,他们对于这些剧目都是赞成的。像茅盾先生曾经主持了革命现代京剧观摩大会并且做出了重要讲话,他对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十分支持。而林默涵先生也在“文革”后直言这些剧目凝聚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
其二,那就是巴金、邓友梅、冯英子等老先生对于这些剧目的反对。像巴金老先生表示听见有人哼唱样板戏会做噩梦,邓友梅老先生表示听见高音喇叭播放样板戏会感觉像有鞭子在抽自己。其实这些老先生对于这些剧目的反对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恨怨,而没有去考虑这些剧目的艺术价值。
其三,那就是现在的一些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表示样板戏经过几十年的洗礼依然受欢迎,这就说明其没有问题。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更是感慨现在戏剧舞台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的作品越来越少。
当然了这一时期对于文艺界确实是一个冲击,许多剧目退出了舞台,并且导致了失传,而一些老艺人也受到了冲击,像我们熟知的刘宝瑞、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严凤英、小白玉霜、言慧珠等等名家。而像巴金、邓友梅等老先生也确实在这一时期受打击了猛烈的冲击,这对于他们确实不公平。
可是那么不能偏激的忽略了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艺术价值,如果偏激对于这些剧目否认那么这些剧目不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了吗?
所以,对于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应该辩证的看待,尤其是艺术价值应该肯定。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