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4500年前是谁把水稻带到成都平原的西
TUhjnbcbe - 2024/10/2 17:14:00

宝墩遗址出土的喇叭口高领罐

碳化水稻

宝墩遗址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

开篇语

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目前该遗迹已经进入鉴定阶段,如果能够确定,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原来,我们每天吃的大米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考古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即日起,我们将推出“生活与考古”系列报道,通过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揭秘日常生活中的“古蜀密码”。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此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水稻、黍、粟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植物的补充。然而宝墩先民是如何开始种植水稻的?是谁带来的水稻种植技术呢?

先民何时开始种水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年10月至年3月,宝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较为纯净,又几乎看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红烧土、炭屑等遗物,而且地层土质为淤泥。

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地层淤泥中有大量铁锰结核,而铁锰结核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唐淼说,“于是,我们及时在该地层中采集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同时在发掘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4500年前是谁把水稻带到成都平原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