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顾名思义就是地形外观像盆子。四川盆地与普通盆子不同,它不是圆的,比较方正,四个角对应4座城市:万州、叙永、雅安、广元,成都和重庆都在盆地内。
1.地形结构——利于攻防
四川盆地背靠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侧是高大的横断山脉,北面是大巴山山脉,南面是大娄山山脉,东面是巫山山脉。
四周环绕的山脉,共同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将四川盆地打造成利于攻防的四塞之地。
盆地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貌分异显著:以龙泉山脉和华蓥山脉为界,将盆地自然分隔出三大不同的地理单元:
盆地西部是被誉为“天子府库”的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内最小的地理单元。
盆地中部是川中丘陵,丘陵广布、溪沟纵横,是整个四川盆地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理单元。
盆地东部是川东平行岭谷,是四川盆地内最为特殊的地理单元。数10条南北纵向的背斜褶皱状山系,在山间分割出槽谷,这些平行纵列的槽谷地势开阔,适宜人类居住,重庆就诞生在这片槽谷之中。
四川盆地地形结构这种地形结构封闭但不闭塞,使得进川路线集中在东北方向,经汉中平原进川,只要封锁这里,就能守住盆地,军事上有利于攻防。
在冷兵器时代,四川盆地依靠这种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成为历朝历代的坚实后盾,是最可靠的后勤保障力量。
在现代,四川盆地仍具有良好的战略纵深与反应时间,只要把入川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全部封锁,照样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2.自给自足的粮草库——不怕被封锁
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得益于四周高山的阻隔,不会受到北方寒流和海洋台风的侵袭,盆地内部气候温和,降雨充沛。
成都平原河流众多,平均每隔2.5公里就有一条河流,这些河流整体属于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
成都平原河流分布情况
虽然河流众多,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下,成都平原拥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沃土,农业发达,物产富饶。
盆地中部的川中丘陵区土壤松脆,富含磷钾,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且宜种性广,早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开垦种植。
良好的自然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和质地适中的土壤,让四川盆地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区,名副其实的天府粮仓。
物产丰富,资源众多的四川盆地,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不怕被封锁。
四川盆地
3.历史厚重——坚毅的民族脊梁
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封闭却自立,有自己的小文明系统,虽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但很早就接纳了中原文明。
公元前年,秦军由汉中进入四川,原蜀民大批向南逃亡,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大批中原移民来到成都,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巴蜀之地。
秦占领巴蜀后,派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一跃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
经济富饶的四川盆地成为秦国的战略大后方,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大量的粮草士兵。
巴蜀文化随之同化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四川盆地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之一。
四川盆地成为秦国的战略大后方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依四川盆地险要地势,暗渡陈仓进攻项羽,建立西汉。
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扩张,无数粮食从四川盆地运往河西走廊。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以西川为基本,五次北伐,抗衡江南和中原。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横扫中原,蒙古大汗蒙哥率几十万人马,围攻四川盆地的合州钓鱼城(今属重庆),遭遇当地守将顽强抗争,蒙哥阵亡城下。
甚至宋王朝已灭亡了十余年,四川盆地的将士仍以巴蜀之力抗战了52年。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发布“留发不留头”的铁血政策,四川盆地民众毅然选择了不留头,繁华成都城被杀得只剩七万老弱妇孺。
日本侵华战争高峰时期,年-年,日本对重庆进行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却没能让重庆人民屈服。日寇从未进犯到四川,川军却赤脚走遍全国。
四川盆地虽然封闭,但这里的人骨子里坚毅,不服输,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从未投降,国破家难时,他们抵抗到最后,坚守到最后。
顽强团结、坚毅勤劳是四川盆地的精神符号,华夏文明的脊梁就在这里。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自给自足不怕封锁,利于攻防,坚毅顽强的四川盆地,中国真正的战略大后方,从古至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