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一条流动的河
文/孙宏林
生我养我的小村叫街南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街南孙,又名孙家,隶属惠民县桑落墅镇,明朝时设村。距县城以东21.2公里,人口人,世代以农耕为业。因隔沙河与桑落墅古街相望,村民孙姓居众,以得此村名。桑落墅古街秦时设村,历史古老且人口众多,附近村庄有以其为参照来命名的习俗,如街南陈、街南孙。街南陈、街南孙、大道徐,孙陈徐三村紧联,同为明朝建村(见《惠民县志》p65),存疑。查《民国潍县志》(p页。)“徐氏十四族,其中一族:一世始祖士贤明洪武十年由武定州桑落树(墅)迁潍县城内县门西首。”这一记述非常明确,徐氏士贤,明朝洪武十年,由武定州桑落树(墅)迁往潍县。由此可推,这几个村庄建村至晚应该在明朝初年。
这片古老而朴实的土地属退海之地。一想到这儿,我就感到格外兴奋:若干年前,四周被蓝汪汪的海水包围、抚慰,这是多么神奇的事。退海囤土所耗时间之久远,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但村后的土地底层是一种灰色的淤泥,很厚,里面间有大小不一种类不同的贝壳这倒是真的。
我们究竟来自于哪里,到底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来时这儿有没有原土著人居住,古时这个地方的基本地貌文化特征如何。这是我们从小就常常问起来的事情,问长辈基本无解,因他们常常面临生活更紧迫的生计问题,口头相传的历史承继之路根本不靠谱。
靠谱一点儿的谱书也于“文革时期”被一把火烧毁,连同一些庙宇(土地庙)别的旧物。但素未见面的谱书也未必靠得住。
因为村庄谱书编撰习惯一律往姓氏起源总根上挂靠,虽不至错,但大多空泛。但仅从行辈姓名排布,又有囿于一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所以,我们研究村庄历史必须求助于体系系统和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明清时期河北枣强、武邑的东、南向移民,大规模移民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某一时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街南孙大约是明初年间建村,具体时间不详,推算距今约多年,相传一世祖为孙彪。现存世子民为19-23世,其中以21、22世孙人口占比最多。辈分17世为“廷”字辈占第二字、辈分18世为“文”字辈占第二字、19世为“吉”字辈占第二字、20世为“铭”字辈占第三字、21世为西支为“海”字辈,东支为“泉”辈,均占第三字、22世为“林”字辈占第三字,23世余后字辈不一。相传我村字辈沿袭“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取带相应偏旁的字作字辈。
村史描述又得以具体村貌做基本契入点。古时村东有官道,走向为南北走向稍偏左。即称官道,可具体自哪里开始又通向哪里,级别为甚不详。但通过官道附近一些村庄的名字其当年繁华可见一斑:刘家店、燕家店、郑家店、商家店、新安店……往南大道徐、大道张……见一朋友文章描述:“从秦代开始,桑落墅境内就有官道,经历代变迁,主要官道为东南西北走向,起自昌邑、潍县经桑落墅街直达天津,北京。自古以来桑落墅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声名远播。曾经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墅(桑落墅)’之说。”村后背靠沙河,沙河上建有大石桥,相传大石桥人来人往,与官道一体,相当繁华。后大石桥被冲毁,20世纪80年代,我村村民从沙河挖出大青石盖房,那些青石大都是2米多长,60厘米宽,方方正正,有二三百斤重,可见当时修建规模之宏,耗资之巨,作用之重要。
村子正中原有一处公房,占地三亩,约有普通人家六户大小。门楼高大,方门上有圆拱顶,两边门柱各嵌一块大青石,门柱高而上尖,建筑风格有点疑似基督建筑特征。经查阅《惠民县志》(p46-56),“年惠民县设10个区,下辖个乡。其中第六区智育乡乡公所驻地为孙家。”年桑落墅区下设孙家公社,此处应为办公处所。奈何机构设置时间短,该后续机构办公场所移至大道徐村。后废,被用作大队部,一段时间用来开办地毯厂,手工砍毯,集体企业,这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先进之举。
村子西南有一土地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村子东北角有一碾坊,一直用到20世纪80年代。
村子东西两头各有甜水井一口。西头那口,后村民盖房,正好在屋子正中,房子盖好后仍自己留作家用,可把菜蔬栓绳置于其内,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坏,一时传作佳话。
村西南原先有段很高很厚的围子墙,后坍塌。再后栽种刺槐,也像一道保卫村庄的绿色屏障。
村子原先有四个大湾。东头一个,东南角一处苇湾。村子南头一个大湾,四周有柳树、芦苇。村子西头一个大湾。后来这些湾均为村民垫土盖房,只留西边一个。村子现排水用阴沟,从村两边排入村后沙河。
村东南大片松柏林地为祖茔之地,后取部分林地盖“孙徐小学”,人数最多时5个年级,人数近百。年,孙徐小学并入徐家完小。茔地后分为西支东支,居村庄东南约2里处,位置应该是古官道一侧。
20世纪80年代,村庄实行新规划。新规划往南整体搬迁大约米,靠乡镇公路。原村庄最南部接壤现村庄最北部。
本村历代以农耕为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棉花。20世纪90年代划出村南亩优质土地种植惠民短枝红富士。在村北划出机动地30余亩,种植桑树,这也是村庄探索经济发展的勇敢尝试。
斗移星转,世事变迁。街南孙,一个在县级地图都不显眼的小村庄。这样的小村在鲁北平原上有很多个,但它与我却是生于斯养于斯的难忘之地。几百年的人物、风貌、历史变迁不能以一文概括,在这里写出来,愿它像一个“细胞”,可以全息地反映一段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