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相当艰难的阶段。
在平原战场上,八路军遭遇了日军重兵合围,导致数量近名的壮烈牺牲。这场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北后台村,是一次充满血与火的突围战。
日军以其兵力优势和先进的装备向八路军发起了进攻,突围之路困难重重,八路军的人员和弹药亦日渐枯竭。
然而,八路军在枪林弹雨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突围成功,展现了坚持抗战的顽强精神。
这些牺牲将士们的壮丽事迹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文章改编如下:年的抗战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平原战场上,面对日军的重兵合围,八路军进攻异常困难。
平原地区的平坦地形给了日军极大的优势,使得八路军的作战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面对数量众多的日军增援,八路军的活动受限,经常陷入以少敌多的局面。
更加让人担心的是,八路军主要依靠轻武器作战,而弹药储备又相当有限,一旦进入到火力对峙中,弹药的损耗会非常迅速。此外,日军还以少数装甲车辆实施冲击,同时进行炮击和毒气战,给八路军的防守造成极大的困扰。
即使艰难突围后,日军还会追击八路军,利用碉堡和封锁沟进行堵截,使得八路军的战斗变得异常艰难,情况远不像影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轻松。本文将介绍的是发生在年北后台村的一次惨烈突围战,近名八路军干部和战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战斗过程异常惨烈。
当时,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展开了“蚕食”和“扫荡”行动,特别是第10军分区,更成为他们的重点攻击目标。
根据统计,日军在十分区设有个碉堡,常驻兵力6余人,另有伪军建设人,总兵力达到余人。
日军在进行“扫荡”行动时还会调动机动兵力参战。与此同时,第10军分区编练了3个主力团,分别是第27团、29团和32团。
其中,第32团是当时装备最好的主力团队,由军区第1大队和第3、第4大队整编而成,担负着冀中、冀东和平西等方向的作战任务。
年底,冀热察党委为了加强与十分区的联系,派遣了冀热察区党委书记马辉之率领部分干部前往十分区巡视,并分配了一部电台。
考虑到敌情的严峻,决定让马辉之一行随第32团出发。12月22日,第32团主力在拒马河两侧的大佟村和北后台村宿营。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急行军,士兵们疲劳不堪。
同时,北后台村地区非常危险,因为前一段时间,第27团在这里留守了3天,日军已经得到消息,开始布置重兵合围。
由于八路军不知道具体情况,对于敌情严重依赖了,再加上部队过于疲劳,警惕性降低,结果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战斗开始后,日军集中火力轰击北后台村,利用炮火摧毁了墙壁,硝烟笼罩整个村庄,机枪把树枝和树叶扫落在地上,八路军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八路军在村中利用一切可以隐蔽的地形地物进行抵抗,但日军的攻势非常猛烈,八路军部队的人员和牲畜损失不断,战况十分激烈。面对日军的围攻,第32团指挥部决定突围,计划先派一个排向小后台村冲击,但遭到失败,排长牺牲。
同时,位于过河的沟市村方向放置了一个连,以控制拒马河桥梁,但日军很快占领了这个位置。
然后,部队又试图向沟市村方向突围。
这一次突围行动中,第32团参谋长朱湘海亲自率队,并在突围过程中牺牲。情况十分紧急时,供给主任张静忠接手指挥突围,但他也不幸壮烈牺牲。
紧随其后,卫生队长阎兴华、指导员王静江、团部指导员许汉青等相继牺牲。在危急关头,马辉之亲自指挥剩余人员突围,警卫连长身负重伤仍坚持突击,最终约有20多人突围成功。
突围后,八路军逃到日伪军的二线阵地,这里有机枪阵地、炮兵阵地以及一座小庙有伪军驻扎。马辉之率领的小分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突击,日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纷纷退缩。
与此同时,小分队转向小庙,伪军没有及时反应就被缴械俘虏。然后,他们进入了一片长满柏树的坟地,最终成功突围。
根据北后台村烈士陵园的记录,共有大约至名突围的八路军士兵。而在这场战斗中,共有人壮烈牺牲,其中大部分是第32团第1营和团直属队的士兵,还包括一名年仅18岁的女战士方群。
据战后了解,日军在这场战斗中非常残暴,甚至专门用刺刀刺杀仍有一息的八路军战士。
这场战斗中八路军付出巨大的代价,干部和战士的牺牲近人,尤其是第1营和团直属队的损失特别严重。
战斗结束后,第5游击总队独立第1营补充了这些损失。近名牺牲者被安葬在北后台村,如今,那里建有烈士陵园,成为他们永远的安息之地。
回顾这场战斗,无论是指挥失误还是其他因素,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敌情的严重和平原作战的艰难,更好地铭记先烈们的事迹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