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西川风物成都平原的地名,和地势有关,说明
TUhjnbcbe - 2025/2/7 17:00:00

西川风物:成都平原的地名,和地势有关,说明了农耕文化特点

时间如滚滚大河,携带着人类历史和文明流向远方。历史流淌的过程中,人类

的语言、生活习惯、文明制度都会随之发生衍展或者创新。在一切变化的人类活动迹象中,地名是相对而言更加保守、受变化影响较小的。在地名中保留有大量人类历史上某一阶段或者某一地域性的特征。历史的有些特征已经不如曾经那么强烈甚至

成都

已经消失,但是依旧在地名保存上得以体现。

仔细观察某一地的地名命名特征,不难发现,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耕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川西平原由于地势较为平坦,通常在生活中人们难以发现地势的高低起伏的变化,通常认为这是一片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实际在川西地区,尤其是成都平原西部,其实地势是有着高低错落变化的。成都平原其实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除了地理的测绘手段,通过对成都平原地名的观察也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成都

通常中国人习惯于用显著的地势特征或某一地理地标来命名某地。如峨眉山市因峨眉山而得名、都江堰青城山镇因青城山而得名。岗、坡、岭一般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地名中。在川西平原的地图上搜索“岗”可以看到,此类地名主要出现在川西平原西部邛崃山脉东缘和北部龙门山门南麓地区,而在平原腹地和南部地区却少见。

在地名中也存在着如湾、沱等一类关于水系的地名,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着当地地势较低且水系发达。以成都西郊大邑县为例(大邑既有平原也有山地,地势形态较为丰富,故以之为样本),在地图中搜索“大邑沱”字样,可见此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大邑县东南及崇州市南部直到新津县境内,而此一大片地域正好就是岷江水系自北向南的分布路径。由此可以判断,成都平原南部地区岷江流域地势较为低洼。两类地名的分布,正好契合了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走向。因此也印证了,地名可以体现出地势变化的说法。

除了以地理标志位命名外,中国人还习惯于通过以某些特定的建设设施命名地名,来反映当地的在生产生活上的独特之处。例如在地名中带有“坝”字的地区通常是山区人民集中聚居生活的场所,而在平原地区就不常见。

仔细观察成都平原南缘地区的地名,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一段中所提到的分布有“沱”字地名的区域内,可以见到较多带有“碾”字的地名。尤其在崇州与新津交界地域,此现象更加鲜明。

碾,不难理解就是碾米用的碾子。在川西,通常将某一家碾坊作为当地的代名词,如在崇州与温江交界处曾经有黄姓人家开碾坊,附近居民便将此地叫做“黄家碾”。

温江黄家碾实地街景

岷江干流金马河在经过上游分支后,在此处再次汇合,由于水系覆盖密集,此处容易形成碾坊便理所应当了。同时水系发达,带来了更加良好的灌溉条件,此区域内水稻自然更加高产。更高的水稻出产量,也就要求与之配套更多的碾坊。古时候的碾子都是以河道水流作为驱动力的,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碾”字地名较多分布在此区域内。

崇州古称蜀州

如此理解,在地处成都平原南部的地域有着众多“碾”字地名,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现象也就应证了,地名可以反映出某一地区内农耕习惯和文化这一说法。

地名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和迁徙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集体记忆,是历史前行的脚印,更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脉络。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兴街道涌现,而对于老地名的保护却缺乏重视。这无疑是一种对历史的不重视和对乡土文化的不珍惜。

笔者橘三,生于川西,长于川西。虽未背井离乡,仍对脚下土地充满眷恋。然流年易逝,或许多年后我将不再记得今天的故乡,便写《西川风物》系列,记录川西平原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川风物成都平原的地名,和地势有关,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