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说法最早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留侯”指的是刘邦的谋士张良,这段文言文是张良劝诫刘邦舍洛阳而定都关中时的话。更早时的“天府”一词出自《战国策·卷三》:“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则是苏秦游说秦惠王时对当时秦国的赞美。
可见最早的“天府之国”皆指的是关中,因为当时关中符合“沃野千里”和“地势形便”、以及“田肥美,民殷富”的条件。当然“沃野千里”的“千里”只是个约数,因为按照古代对关中范围的定义,从潼关到散关不到八百里,从新安函谷关到散关才勉强够千里。那么就按约数来算,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够“天府之国”的标准呢?
嘉南平原:台湾第一大平原,北起浊水溪,南到高屏溪,面积近五千平方公里,包含彰化、云林、嘉义、台南等县市,由多条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虽无千里,但却为沃野。这块滨海平原上有全台湾本岛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号称“台湾谷仓”和“东方糖库”,在台北和台中兴起之前,这里一直是台湾的政治和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河套平原: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湾,也放慢了脚步,显示出柔软的身段,其一路所带的泥沙成就了河套平原沃野千里的冲积扇,而其精华段就是自中卫到石嘴山的银川平原。银川平原面积达一万七千多平方公里,有两千年的引黄灌溉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称。
苏湖地区:指围绕太湖的苏州和湖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核心农业区。南宋谚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反映了当时太湖流域水利浚通、土地肥沃和民丰殷实的盛况。这一地区到现在也是华东农业的高产区和著名的“鱼米之乡”,近代以来工商业的高速发展则孕育出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
伊犁河谷:西天山和阿拉套山形成的夹角“锁”住了大西洋往东的最后水汽,让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最湿润的地区,也是新疆土地最富饶的地区。伊犁河谷为中国和中亚某国共有,中国境内的伊犁河谷面积达五万多平方公里,是新疆最重要的粮食、畜牧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也被称为“塞外江南”。
符合“天府之国”标准的地区当然不止这些,光历史上有出处的就还有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北部、太原盆地、河西走廊、江淮平原、闽南丘陵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等。但是,长期以来,大家提到“天府之国”一般都知道是指成都平原,那么,“天府之国”的桂冠是怎么戴在成都平原的头上的呢?
许多人会提到都江堰,没错,正是由于都江堰防洪、灌溉和航运的三合一功能,才把成都平原变成了富庶之地,但仅此一点并不足以让其自然成为“天府之国”。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和气候变化让关中不再“田肥美,民殷富”,另一方面处在山地环抱的四川盆地是理想的避乱之地,光唐代就有两位皇帝曾入蜀躲避战乱。
成都平原所在的四川盆地有独特的地缘环境,在古代不但易守难攻,而且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川外的战乱很难绵延到这里,自然能够长期地保有富庶的生活。这一点才是成都平原上千年来一直成为默认的“天府之国”更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