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李文世瓜甜果香的故乡梦用三只眼看世界
TUhjnbcbe - 2025/2/24 1:09:00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39.net/disease/a_6302936.html

本文作者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对巴盟(州)地区长大的孩子来讲,打沙枣是件很惬意的事了。

沙枣树是一种在沙漠地带成长的乔灌类树种。它耐盐碱,耐干旱,耐贫瘠,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我们连队地处沙漠腹地,周围有成片的沙枣林,那是当年防沙林场为防止沙漠蔓延建起的屏障。春天,沙枣那细碎的小黄花如同桂花,香气四溢;秋天,淡红色的沙枣像串串玛瑙,压弯了树梢。每每孩子们看到这样的秋果,准同猴儿来到花果山一般,或欢呼雀跃,或树间上跳下窜,他们在树枝上用脚跺,用手摇,或用木棍敲,沙枣雨点般的落下,树下的孩子或争或抢,嬉笑四起,给孤寂的沙漠增添了许多的欢乐。

塞上江南的河套大地

每回忆起这样的场景时,让我锥心的一幕总会浮现。一个大病出院地小男孩和他的姐姐来到了沙枣林。小男孩体弱爬不动树,姐姐拿了一根长长的木杆在树上敲打,随着沙枣唰唰落地,眼前的小男孩一边往包里捡,一边又不住气的往嘴里填,动作快捷,神态专注,让我联想到动物园里捡吃豌豆的小猴子。面对这个重疴缠身的孩子,我怜惜的过来问他:“沙枣好吃吗”?

小男孩细声细气的用当地话回答:“希好吃啦”!

一句“希好吃”,让我深信不疑的捡了几颗沙枣填到嘴里。沙枣皮厚,核大,肉少。即没有大枣的爽脆,也没有大枣的香甜,果肉咀嚼到嘴里如同沙子一般,干面噎人,甜酸中略带苦涩,这就是孩子喜欢的沙枣。病了的孩子口寡淡,理应吃点新鲜水果,可这个孩子用沙枣解馋,我心里不由为这个病孩涌起一丝哀伤。

小男孩的父母我认识,没有正式工作,平时在城里干点泥瓦工养活全家。这对夫妇才三十来岁家里就有五个孩子。其中的小男孩,平时身体一直不好,医院检查出孩子患的造血功能方面的疾病,那时属于不治之症。高昂的医疗费让收入微薄的家庭几乎崩溃了,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来挽救这个小小生命。也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当今,社会的爱心救助完全可以帮其渡过难关。

可那是七十年代,人们温饱都没有解决,紧紧巴巴地过日子,谁家也多不出帮助别人的钱。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孩子的父母只能无奈地选择听天由命,任由孩子自生自灭。生命地尊严离不开丰厚的物质基础,食不果腹人家的孩子吃饱肚子都很难,何来谈生命的尊严。出院后的孩子想吃水果,家穷买不起,也买不到。那时候的果品公司门店几乎是各类罐头和干果类的商店,很少看到水果的影子。孩子只好央求妈妈领着打沙枣。得知我的连队有成片成片的沙枣林,孩子父母又怕孩子打沙枣被连队护林员驱赶,特来求我帮忙。连队的护林员我都熟悉,这样力所能及的事我当然答应了。

乌兰布和沙漠中的苹果梨

我问他:“你喜欢吃苹果吗”?小男孩说喜欢吃,他说发高烧时,吃过一次苹果罐头。我又问他,“吃过雪梨吗”?小男孩摇摇头。“吃过桃子吗”?小孩子则一脸迷茫,他不知桃子是什么!

此情此景,让几个在场的老知青唏嘘不已。平日里那个性情生硬,打架出名的一个天津知青护林员得知小男孩的情况也触动了感情,他沉痛的说:“太可怜了,内地这时候大苹果,大鸭梨,大红枣满街都是,吃不完快烂了,这里的孩子嘛(啥)也吃不到,唉、、、、”,这位战友把自己随身带的几块奶糖塞到小男孩手里,叹息的离去了。其他几个知青无不感慨的说,生长在这里的孩子太苦了!啥水果都没有!

是啊!这里的确啥水果都没有,本来历史上这里就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随着六七十年代的陆续的开垦,沙漠里才出现了防沙林带,尽管林带内也栽植了一些李子,海棠类的果树,但这些成长中的果树,没有嫁接改良,结出的果子酸不可耐。如果此时商业流通正常,也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可是这个特殊的年代,政治运动不断,却忽略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基本准则,让市场的流通和供给环节严重滞后。一方面水果产地烂的运不出去,一方面城里果品公司货架上空空荡荡。

乌兰布和沙漠中的葡萄

很多兵团战士从大城市探亲回来,千里迢迢,总不忘大包小包里装些水果。但是,今天吃了,明天没了,茶余饭后需要的水果成了思乡的魂。很多人不愿留下来,原因很多,很大程度与当地水果稀少不无关系。

兵团移交地方后,体制上变成了国营农场。新来的场领导来自地方宣传战线,思想活跃,富于遐想。他认为这里盛产的蜜瓜既然能名闻天下,这里的水果品质不会太差。他设想的蓝图既要把乌兰布和沙漠开辟为富甲天下的粮仓,又要把乌兰布和打造为内蒙古瓜甜果香的基地。他富有感染力的讲话,确实提振了年轻人的士气,鼓舞了人心,让人沸腾。人们一下联想到了当时放映的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的场景,眼前仿佛出现了遍野的苹果。但散会后,步出连部礼堂不远的地方,漫漫的黄沙梁横卧在人们的眼前,人们不仅疑问起来,在这荒芜的沙漠里,能实现“瓜甜果香”的梦吗?

“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合理开发,这样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这是当时连队林业技术员回答我地咨询的。

这位技术员和他的爱人来自青山绿水的南方省份,都是五十年代末中国林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乌兰布和沙漠一干就是十几年,从事沙漠地区的防沙育林工作。

他的理由是,苏联的米丘林能把苹果和葡萄栽植在极端高寒的西伯利亚地区,内蒙的河套地区的气候条件完全可以开辟为很好的水果基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内蒙古冬天很冷,特别气象预报栏目总是把中国的极寒天气标注在在零下三四十度呼伦贝尔地区。其实内蒙横跨全国八个省市自治区,东西跨度上万里,南北距离也上千公里,全区的气候状况差别很大。这位老牌大学生告诉我,地处内蒙西部地区的乌兰布和沙漠,是河套地区的边缘区域,与遥遥相对的北京,天津纬度差别不大。所不同的京津地区海拔较低,北面又有燕山山脉阻隔,每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大部分被燕山阻挡在塞外地区。而河套平原海拔九百到一千米左右,地势平坦,加之北面矗立的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相对高度实际只有只有五百米,当西伯利亚的寒流南下,冷空气就会穿越这低矮的挡风墙长驱直入。有人幻想,假若造山运动把阴山平均海拔抬到两千米以上,地形的屏障就发挥作用了,河套的气候就与北京相差无几。

当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实际上河套地区冬天的温度比北京相差六七度,极端天气最多差十度左右。这位育林专家经验告诉我,通常果树的耐寒最高不能超过零下三十度,超过这些温度,果树很难存活。而苏联的米丘林能让在寒冷的地区的果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其经验就是嫁接一些寒带的砧木,改善了果树的耐寒基因。因此,技术员夫妇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实验。例如,当地的野生杜梨耐寒性极好,是培育果树的最优砧木,其嫁接的果树可耐零下三十五度左右,这就奠定了乌兰布和沙漠成为“瓜甜果香”科学依据。所幸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树林面积的扩大,气候的变化,当今零下二十七八度度的极端天气很罕见,因此,苹果,梨树,葡萄,桃树,杏树,樱桃,枣树都可以大面积栽植。

丰富的水资源是开发果树资源的必要条件。很多人认为沙漠是干涸的,毫无生机的地方。而这位技术员说,乌兰布和沙漠在中国八大沙漠中是一片最湿润,最年轻,最不缺水的沙漠。他指着眼前的大沙梁说:“不要看这沙梁挺高,一棵草也没有,地下一米就是水,加之沙漠引黄灌溉条件好,只要推平它,浇灌上水,就是一片林地,有了林地固沙,就可以开发成一片果树园基地”。

丰收的果农

学识渊博的技术员告诉我,这里过去是黄河故道,千百年的改道,地下储存了充足的水源,水文条件很好。黄河改道又给地面上遗留下大小不同的沙漠湖泊,这里号称“百湖之乡”。无数个湖泊,像一个个加湿器,湿润着沙漠上空,相比其他沙漠这里不是特别干燥。加之黄河从侧面穿越而过,无时不刻的滋润着这片大地,这里永远不会干枯。

历史上这里是水草丰茂,牛羊布野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这里屯聚过三十多万人口,亦农亦军,战时打仗,闲时开荒,使这片土地,成为塞北的粮仓。“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自古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金戈铁马出现的地方,谁拥有这片土地,谁就有军事上的主动权。后由于战事连绵,人口的迁徙,气候变化,黄河无数次的改道,这里的沃野逐渐沙漠化了。有水的地方,就有盎然的生机。兵团进军乌兰布和沙漠,并不是瞎折腾,有它开发的科学论据。只是运行中出现一些主观用事,乱垦乱伐的现象,违背了自然规律,致使治理效果有违预期。

他说这里还有培育优质瓜果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典型的沙漠气候。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全年降雨量二百多毫升,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很大。炎热的夏季,中午酷热,早晚却凉风习习。这样的温差特别适合瓜果的糖分积累,瓜中一绝的华莱士瓜,河套蜜瓜,河套西瓜声名远扬,香飘大地,得益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有理由相信,果树也会同样如此。

事实证明,这位资深的林业技术人员的论断是正确的。我在队连时,一批最早来连队的北京,天津,上海,保定知青,他们在沙地上栽植了几百亩的果园,有国光,卫锦,红香蕉等名称的苹果,还有部分枣树和葡萄,这些水果,成熟后格外的甜。有人曾经和当时有名的山东烟台苹果相比,其口感和品质超过了烟台苹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片果园挂果后,这些栽树的知青大都离开了内蒙,他们没有品尝到自己栽种的果子,却把果实的香甜留给了后来者。丰收的苹果除了留给连队部分外,其余的要上交团部供销科统一分配。科室定价每斤两毛钱,安排我和科室同事负责销售。当时场领导的特权规定可以每人可买四元的苹果,当我们把鲜艳的苹果送到场领导家时,他的夫人性格爽快,不拘礼仪,当着我们的面,“嘎吱”有声的吃起来,并连声称道:“好吃,好吃的很,这样的果树多栽点吧”!

“一花引来万花开”,果树的成功收获,引来了各类果树大面积栽培。特别放开搞活的政策指引,沙漠里各种果园纷至沓来,例如万亩葡萄园里建立,这里的无核新疆葡萄,马奶葡萄,脆爽的提子葡萄等等,这里还有一定数量的枣树,杏树,桃李树,名目繁多,为城市的超市提供了货源。与此同时,比沙漠地区条件相对较好的河套农区,也把栽种果树看成了致富的途径,截止到八十年代末,全巴盟地区的栽植各类果树面积达三十多万亩。河套大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基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当地果农学会了用市场手段调节果树的种植。这里也可以种植樱桃。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这里的樱桃树并不难栽,结果率也很高。之所以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其原因在于成熟的时机不好。樱桃在内地市场价格好,原因在于樱桃成熟早,新鲜,其他水果“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时候,樱桃就成熟上市了,占得了先机,价格就好。而内蒙樱桃成熟在六七月份,也正是内蒙各类瓜果上市季节,没有先机的樱桃,魅力大减,价格一般,所以很多果农只是供自己品尝,从没有考虑它的商品价值。

随着市场的搞活,各类水果蜂拥而来,在这边远地区,南方柑橘,亚热带地区荔枝,芒果,菠萝,热带地区的榴莲及山竹堂而皇之的走进了当地的水果店,走进了老百姓的餐桌。这些水果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却对当地水果形成挑战。尤其陕西的红富士苹果,其外形,口感,含糖量,及社会影响力,本地苹果远不能于此竞争。为此果农扬长避短,发挥本地水果的优势,选择了风味独特的巴盟水果苹果梨推广栽植。

苹果梨过去称朝鲜梨,从吉林延边引进,经与本地杜梨砧木嫁接,形成了既有苹果清香,又有雪梨爽脆的水果,风味独特。加之河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果肉细腻,含糖量高,水果中不可多得的佳果。一九八八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水果”,是河套地区继华莱士瓜之后的第二大品牌。这种拳头产品,也成为振兴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为当地农民揽来财源,鼓了腰包。据资料显示,仅二零一八年河套地区的瓜果业产值四十多亿元。

大量的水果产出,仅靠当地的消费,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何让这瓜果之乡被社会接受认可,让几十万亩土地的瓜果资源优势,如何变成商品优势,当地政府为此做足了文章。“大型的华莱士节”,大型的“梨花节”,大型的“葵花节”等等,其目的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让社会更了解了巴盟,认识巴盟,给巴盟果农开辟更广泛的销售渠道。

在保留的乌兰布和沙漠中的留影

五十年过去了,沧海变良田,这里变得今非昔比。我曾经的连队,团部确实变成了优质瓜果的生产基地,实现了当年老领导瓜甜果香的宏愿。每年的瓜果大量的外销内地各个省份,把这片土地的甜蜜送到了千家万户。

一个外商来到这里投资建厂,深有感触的说,老天真的垂顾这片土地,这里不仅有草原文化,还有深厚的农耕文化,这里不仅是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还是瓜果飘香的一方福地,天赋河套,实至名归,生活在这里的民众真的有福!

外商的感言让我想起当年打沙枣的小男孩的身影,让我来到了当年小男孩打沙枣的地方。这里已看不到成片的沙枣林了,沙枣树在这里完成了治沙使命,非常稀少了。没有人再把打沙枣看成惬意的事了。这里已变成磴口人民公园。绿树环绕,小桥流水,公园栽满了各类果树,最多的还是苹果梨。春天,桃花开了,杏花落了,海棠还在吐蕊,梨花璨烂如雪。每到金秋,人民公园已变成硕累累的花果园。果园里弥漫着水果的芳香,树下覆盖着厚厚的熟透的果子,来往的游人,没人去捡拾,人们视如无睹,习以为常。假若那个小男孩天国有知,那该是一种何种的感慨!

我迈步走向公园高处的亭台,成片挂满梨子的果树尽收眼底。果林里人影晃动,仍有年轻人的嬉戏笑声,恰像当年打沙枣带来的欢笑,这些胃口越来越精细的新生代是不屑吃这些大众口味的水果的,更不会去品尝甜酸中略带苦涩的沙枣,他们在公园的果树林里追逐的是精神的快乐和愉悦。

此时此刻,我心里感慨颇多,这里的瓜果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凝结着多少人的辛勤努力,我仿佛看到了战友们沙漠中挥汗如雨,栽植果树的场面;看到致力于沙漠研究和果树栽培的技术员夫妇;看到场领导那富有感染力的战略规划,看到了无数为乌兰布和沙漠做出奉献的拓荒者,正是他们的奉献和付出,才造就了瓜甜果香的梦境变为现实!他们为天赋河套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业绩永存在河套这片大地上!

稿于/6/12

原创李文世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文世瓜甜果香的故乡梦用三只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