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是烟台市代管县级市。这也是山东最富裕的县级市,在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每年基本都在十名左右。
龙口的名气并不小,可是烟台当地就讲“黄县”。其实黄县就是龙口的曾用名。但问题有没有这么简单,外地人在烟台如果说去龙口,很可能最后到达一个叫龙口的小镇。可是讲黄县也未必把你拉到县城。
这里面的分歧绝对不是故意绕弯,一方面是胶东口音作怪,一方面就是关于黄县和龙口的历史纠葛,确实很难掰扯清楚。
龙口市古称黄县,先秦时期始建,县城最初位于黄水河畔今石良镇黄城集村,隋朝时因洪水泛滥冲毁,迁至绛水河畔的今日东城区。
龙口港位于市境西部海边,历史上是海运集散地,年开辟商埠,龙口街依托龙口港发展成为城镇,之后曾一度脱离黄县设为龙口特区,后回归黄县改为龙口镇。
年黄县撤县设市改为龙口市,两个地理名称开始产生客观的纠葛。龙口因黄县西边的龙口镇而得名,之后就有了龙口港。
因为当时黄县城的市政府并没有按要求迁去龙口镇。龙口市的老城区就是原黄县所在地,也称做黄城。而面积较小的西城区就是狭义上的龙口。
整个龙口市的主城区以黄城为主,在购买汽车票、或者打车时,去黄城与去龙口到达的地点也不同。由此可见龙口人的黄县情结有多么深厚。
虽然龙口这个名字历史远不及黄县久,但面对优越感爆棚的老黄县情结,外地人也是莫名其妙,整天四处介绍黄县,可黄县又根本不存在,唯一结果就是搞混黄县和龙口的关系,当地人天天为几个地名争论不休,外地人一头雾水苦不堪言。
比如说,山东有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就叫黄县布老虎。黄县布老虎据传说起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现在主要集中廒上村、中村、北皂前村、南山村等。
黄县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制作出来的布老虎,大大扭曲了老虎原形,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进行了明显地夸张,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不肖形似,而求神似”的表现形式。
去龙口旅游,给孩子买一只黄县布老虎,就是这么奇葩。
两者的大体区分就是,龙口是海边那部分,黄县是内陆那部分。龙口市海岸线长68.38千米,是山东省水产品基地之一,盛产海参、加吉鱼、对虾、扇贝、鲳鱼等。黄县境内有煤、金、铅锌、高岭土、氟石、砂矿等矿产资源。
无论龙口,还是黄县,现在都是龙口。这里历史非常悠久,有名胜古迹19处,革命纪念地4处。其中莱国都城遗址归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归城故城址在龙口市城东南6.5公里处,坐落于县境最高山峰——莱山之间,莱阴河自南向北穿过故城,汇黄水河向西北汇入渤海。
归城是莱子国古都,始建于西周初期,灭亡于周灵王五十五年,前后历时余年,古都周围山丘连绵环绕全城,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北部平原通往东南山区的交通要道。古城经过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地面建筑基本已被破坏,但从残存的城基仍可看出昔日古城的轮廓。
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龙口粉丝,也就是用绿豆、豌豆的优质淀粉,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丝条细匀,光洁度高,透明度强,质地韧柔,因其原料好,加工精细,被称为“粉丝之冠”。
其实龙口还有草莓,清朝末年,草莓随当地人的远洋经商被带到山东龙口,时称“洋莓果”“高丽果”。现在全市发展草莓2万余亩,总产量在6万吨以上,居山东省第一位,涌现出中村镇、文基镇等草莓之乡。
龙口现在很多景区都是人工修缮,这里有一座丁氏故宅,又称丁氏庄园,是清乾隆年间“丁百万”家族遗留下来的宅居,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丁氏故宅是国内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这个“丁百万”在老黄县人中间是一个传奇人物,龙口很多地方都有他的故事。时过境迁,龙口的知名度逐渐凸显,黄县的故事也成为历史。
今年以来,龙口融合东西两城,以港城大道和黄县大道为横轴,通过城区相向扩容、重要节点村开发和城市业态布局,以点带面推动东西两城融通互联,拉伸城市纵深、增加城市容量。
两个名字的纠葛,表面是改名和历史混淆,实际上是地理区间的文化和经济差异。
龙口为消除隔阂,近年来同步贯通南北山海,以泳汶河为纵轴,通过水环境治理、沿河景观打造、两侧区片开发和基础设施完善,由线及面推动城、乡、山、海有机串联,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增进品质内涵。
美丽龙口,古老黄县,其实就是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