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成都辅车古韵双流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5/3/15 9:45:00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杨立/文

双流位于成都主城西南,地处成都平原东南边缘,龙泉山、牧马山连绵起伏,府河、江安河、杨柳河穿境而过。双流“幅员沃衍,山水平静”,得都江堰水利工程之益,自古有渔田盐井之饶。千百年来,作为南关锁钥,双流默默拱卫着主城,被赞为“成都之辅车”。

双流历史悠久,古称广都,古蜀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为治所。西汉时期在境内设置广都县,开始有了行政建制。隋朝时,由于避炀帝杨广之讳,据传借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句,改广都称双流,并延续了余年,是川西地区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建城

双流建城史始自隋朝,城址位于城关镇(今东升街道),千年未曾改变。经历唐宋元多年,城池规模无太大的改变。其后,明朝初年筑有土城,随着烧砖技术提升,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将土城换为砖城,周长丈,城周立四门,东曰“广都”,南曰“保民”,西曰“双江”,北曰“好义”。万历三十八年(年)知县杨文林改建好义门,施工中掘得“开元通宝”,建成后就将“好义门”改为“开元门”,同时在城墙的四周挖筑城壕。

明朝末年,双流县城毁于战乱。清康熙六年(年),双流县被短暂合并至新津县,原来残存的城池,砖石湮失荡为荒地。雍正八年(年),双流、新津又分县而治。乾隆三年(年),知县黄锷在故城南端另择城址,仅仅建东南西北四座城楼,东门丛桂门,南门淳化门,西门顺城门,北门安福门。又过了28年,知县徐曰明修建城墙,并扩大了城市的规模,城墙周长为3里2分。为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环绕着城墙还挖出深深的壕沟。随着时间推移,县城内的官署、学署、祠庙、会馆等建筑择地而修,并形成了按方位命名的东、南、西、北街四条正街,城市的格局日渐成形,羽翼日渐丰满。

政教

县署是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场所,修建在城市之正中央,体现了威严和肃穆。在衙门之前,嘉庆年间知县汪士侃还修建了一座追思三国蒋琬的蒋公旧治坊,以此纪念其在双流为官时的功绩。主薄署和典史署作为两个重要的机构,分列于县衙东西,一个负责掌管文书等事务,一个负责掌管缉捕、监狱。

在西街还修建了两处行馆,为出行在外的官员提供临时居所。清朝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立常平仓,并鼓励民间设立社仓。在嘉庆时期,双流县的常平仓、盐仓、加贮仓合于一地,修在县署之东。在郊区四乡,还修建了社仓。关押罪犯的县监狱在县署之西,养济院修在治东北门内,规模不大,共有厅房六间,院前筑有围墙,与外街相隔。

文庙又被称为孔庙、先师庙,是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主要用来纪念和祭祀孔子,各府(州)、县皆有所建,通常是庙学一体。双流文庙位于县城西南,于乾隆四十四年(年)由县令冯丹香倡导而修。文庙遵照礼制而建,主要由开间为五间的正殿(大成殿)、丹墀、石栏、石陛、东西两庑、戟门、石棂门、宫墙、桥泮、圣域、贤关等建筑组成。据县志记载,棂星门外还有古柏两株,相对而立,庄严肃穆。文庙里的路面皆用砖石铺就,总共花费十年时间才宣告竣工,足以说明其规格之高、工程之大。在正殿的正后方,修建的是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崇圣祠,也称启圣殿。

祠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明清时期,各地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城隍、先师庙等。《礼记·祭法》有记:“封土为坛”,就是使用土石堆砌出高于地面的祭坛。双流的坛庙建筑主要有四座:南郊有社稷坛,也称南坛,是祭祀土(社)神和谷(稷)神的坛庙;北郊建有一座厉坛,是用来祭祀“无祀鬼神”,以免厉鬼作祟;风云雷雨山川坛通常选址于南门外或东南,但双流的风云雷雨山川坛置于北郊,老百姓称之为风雨坛,主祭风云雷雨山川等自然之神;位于县城东郊半里处,还有祭祀先农之神的先农坛。

县衙西边有城隍祠,供奉的城隍神是道教信仰中管理阴间地方事务的神祇,地位很高。在城内之南,矗立着一座由陕西民众在嘉庆年间捐修的关帝庙,也称为陕西会馆,供奉着负责安邦守土的武神关羽。在县城西南,与学宫相邻的地方,还有一座香火旺盛的文昌祠,供奉着为士人学子所尊崇的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掌管了文运与功名,还能福国佑民。文昌祠前修了一座名叫景贤的书院,乾隆年间知县黄锷为其撰联:“士生贤者之乡,须知景仰高山,远绍前徽实学;地拱文昌之学,相期联翩阆苑,蔚为上国良材。”书院与祠庙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地方教育。在南郊不远处,还有一座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年)的火神祠,该祠规模较大,主要供奉火神真君,祈福平安防止火灾。

在城内,纪念名人先贤的建筑有两座,一是位于县衙东边的萧曹祠,“萧曹”是指汉代名相萧何和曹参,那时掌管文书的官员胥吏都崇拜这两人,所以萧曹祠也称为衙神庙,表现了古代的一种廉政文化。另外是商子祠,位于县城西南,商子即孔门七十二贤的商瞿,据传其归葬双流,其墓又名“夫子坟”。双流自古被誉为先贤梓里,正是与此人有关。百姓为其立祠,以表纪念与尊崇。

川主庙的“川主”即先秦蜀郡守李冰。川主庙位于城县东门外,由百姓捐修而成,同时肩负着本地会馆的职能。东门外近河近水,将川主庙修建于此颇合其境,有镇压水怪之意,亦有纪念李冰兴修水利崇德报功之思。清代四川许多州县都有三皇庙和五皇庙,一般是三皇庙居多,双流县也有一座。祭祀五皇的祠庙建在县署东南处。双流是古蜀王蚕丛、杜宇的故治,远在县城之南的牧马山上,还修建了一座纪念蜀人先祖的蚕丛祠。

八景

据相关文献,四川地区的古“八景”一说在宋代就已出现。明清时,“八景”文化达到极致,双流八景分别是:第一春波、应天圣灯、金花夜月、塔桥响应、瀑涌清泉、卦台晓钟、牧马飨堂、簇锦凉风。八景之中,卦台晓钟和塔桥响应位于县城附近,其余景观或与山相连,或与水相邻,各具特色,珍珠般散落于全县各处。

“卦台晓钟”与北郊的寺庙有关,这就是永祚寺。永祚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据传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幸蜀,僖宗姑母李永祚在此出家学佛,故名永祚寺。清康熙年间,永祚寺修殿二重,在佛殿之前,还修了一座祭祀老子的八卦台,佛道二教在此和谐并存。寺庙内悬挂一口古钟,每到晨晓打钟,梵音渺渺传至县城,被称为“卦台钟晓”。时人有诗歌云:广都城北水云封,欲晓遥闻永祚钟。良吏不劳勤问夜,五更先已报金镛。

而“塔桥响应”是指薰风塔和蒋家桥共同组成的景观,县志有记:“薰风塔在治南二里许,蒋家桥之东,至顶十二层,巍然特立,前代所造也。桥上一呼,声应如响。八景所谓塔桥响应即此。”薰风塔不属于佛塔,应归为风水塔。年冬天,史学大师顾颉刚对成都周边进行了一次文物考察,在双流停留了两天。他饶有兴致地游览了薰风塔等古迹,并立于塔子桥上望塔而呼,体验了一把“塔桥响应”的神奇。薰风塔系砖塔,高约十余丈(40余米),可算当时的人文地标。或许有飞鸟停驻于此,留下一粒种子,经年累月间,塔顶渐渐长出一棵橘子树。橘树沐雨听风,春华秋实,当果实熟落,路过之人偶得而食之,其味甘美无比。薰风塔之“熏风”是指和煦的风,令人舒畅的风。唐人有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昔日的成都府双流县,已更名为成都市双流区。由“县”及“区”,双流的发展越来越贴近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更新与升级。厚积于史,薄发于今。这座城市最深的核,正是积淀了千百年的文化与历史,这是根和力量。爱这片土地,就要懂它的名字,就要品味它的故事。再回首,既是新区,也是古县;既是空港,更是双流。唯有传承好历史,才能开辟新未来。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05-:00:00:成都辅车古韵双流/enpproperty本文来源:成都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辅车古韵双流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