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记忆中的西部,从这里找寻城市的记忆,娓娓讲述曾经的往事……
下图为拍摄于年成都的农村景象。从古至今,因为成都平原河流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解放前,因为成都平原的农村都处于封建农业生产关系,大部分土地都为地主阶级所有,导致了农村两极分化严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在当时成都平原拥有很多地主、富农及小土地出租者,这些人普遍自己不耕种田地,而将绝大多数土地租佃给贫农、佃农耕作经营,自己坐享其成。说到成都平原最著名的大地主,很多成都人都会想到大邑县的刘文彩,当时的刘文彩拥有田产余亩,还有银行字号22处、当铺5个、街房间、碾子10座、公馆29个。
成都平原河流上的水车曾经的成都平原河流密布,在很多河流上都修建有水碾和水车。大部分水碾都用于碾米、磨粉,而水车则用于灌溉农田。在解放前,成都市区曾经拥有十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和上百个水塘。清末之前这些河水水质较好,其清冽甚至超过井水,故茶馆用以作为饮用水源。
成都平原上的耕牛在成都平原曾经有一个民间传说“杜鹃啼血”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杜鹃鸟在二月杜鹃花开时飞回成都平原日夜啼叫,催促农夫赶快春耕。在每年的春天,是成都平原最美的季节,繁花盛开,百鸟争鸣;也是成都平原最繁忙的季节,成都平原因为河流密布,拥有大面积的水田,都耕种着稻谷。而成都平原春耕中最基本的劳动力除了人外,还有耕牛。据史料记载,在解放前成都平原拥有18万头耕牛,到了年成都平原的耕牛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拥有26万头耕牛。到了80年代后,成都平原机械耕种的面积扩大,耕牛地位下降,加之繁殖减少,成都平原耕牛的数量逐年减少。到本世纪,成都平原已经很难看到耕牛的身影了。
成都平原上收稻谷的场景成都平原收割水稻,也叫打谷子。在那个年代,没有机械的打谷机也没有收割机,一切都靠农民的双手。打谷子有个重要工具叫拌桶,多为方形,拌桶两侧各有一个“耳朵”,便于打谷人提着拌桶在稻田中移动。
拌桶里边有个打谷板,也叫谷架子,是用木条和楠竹做成的,长度与拌桶的内宽相合,宽度与拌桶的高度相合。打谷子时,谷架子的下面两端与拌桶之间用谷草塞紧,再用谷草把拌桶与谷架子分开,使谷架子两端与拌桶略有间隔,打起谷子来才有响声。
拌桶架好就要铺上挡遮,是用来遮挡谷粒的。挡遮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一般用头年的腊篾最好,用夹壳夹在打谷板对面,围着拌桶三方,以便打谷时稻粒不撒落在拌桶外。
那时打谷子讲究节奏,多为前三下慢、后三下快,三下后还要翻把。节奏越强,打起谷来越有劲,那叫你追我赶。在枯燥而辛苦的打谷子过程中,人们还给各种打法取了名字:“老牛凭坎”、“岩鹰闪翅”、“黄龙缠腰”、“鸡公啄米”、“双燕翻飞”……平添了几分生活乐趣。
成都平原上的“风谷机”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都看见过农村的风谷机,风谷机最早出现在西汉,是一种用来去除水稻、油菜籽等农作物籽实中杂质、瘪粒、秸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
成都记忆:位于春熙路的成都古籍书店
成都记忆:上世纪成都的生活气息
成都公交,你能更换大一点的车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