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台发达的20年前,评书作为百姓的重要娱乐项目深受喜爱,一时间出现了很多评书名家。这些评书名家各有特点,百花齐放。
单田芳
当代评书第一人非单老莫属。有人说不知道单老的评书哪里好,但就是少不了。他对人物的模仿惟妙惟肖,口风非常入耳,让人能够听进去。带着并不完美的沙哑嗓音,单老录制了近百部评书,“霸占”评书界数十年。
单老语言幽默,更加口语化,带有一些东北特色,但恰到好处。有人说单老是天津人,但他明显是东北人,所以单老大概率是营口人。他的经典作品是最多的,同时烂尾作品也是最多的。很多评书都没有下文,很可惜。
单老的优点就是人格魅力,节奏明快。而缺点就是评书录得太多导致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偶尔一听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单老的铁杆书迷,就会发现很多重复的内容和人物。喜欢单老是因为他的独特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很多评书都是如出一辙,所以越听越觉得索然无味。
袁阔成
都说袁阔成的评书造诣比单老高,但从听感来讲,还是单老的受众面更广。但从评书业务的角度来说,袁老的确更扎实。他的《三国演义》完美的体现了深厚的评书功底,洋洋洒洒一部评书倒出了千古人物。
袁老的辈分比单老高,也对艺术更加执着,他桃李满天下,最有名的就是张少佐。听袁老的评书最好别赶上早饭前和午饭后,这是人最困乏的时候,而袁老的嗓音比较低沉,语速缓慢,很容易催眠。
袁老的评书气场往往比较肃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因为他在每一讲评书结束的时候没有单老的拔高嗓音作为收尾,往往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结束,再加上袁老说话太慢,所以有时候以为评书讲完了,谁知道袁老又突然开腔,有时候吓一跳。
袁老的《平原枪声》等系列和《封神演义》都有同样的问题,声音太催眠,感染力差一些。
田连元
田连元跟本人的姥爷做过同学,当然他岁数比我姥爷小几岁,而且元老常年戴假发,所以显得比我姥爷年轻好多岁。元老的风格跟单老类似又不同,感染力都很强。他的评书语言十分幽默,经常把听众逗得前仰后合,但问题也在于此,因为过于追求搞笑,有时候让听众感觉有点“絮叨”,有人喜欢听干货,有人喜欢听田老开玩笑,这就见仁见智了。
除了搞笑方面,元老在煽情方面同样是专家,如《杨家将》中说到老令公杨继业的儿子接二连三牺牲这段,元老语气平缓,用三个“我知道了”表达了情感的递进,十分感人。元老对于听众的情绪调动十分在行,问题就是有时候闲话过多。
刘兰芳
刘兰芳声音清脆,节奏明快,善于口技,尤其是模仿万马奔腾的声音,身临其境。作为评书演员,刘兰芳无可挑剔,但对于观众来说,女人的声音是天生吃亏的。毕竟评书多为英雄侠义的故事,男性角色占绝大多数,女人在模仿男人说话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
而男人在模仿女声的时候却相对容易,况且多数女性都是配角,戏份不多。当然,这并非刘先生的错。刘老和元老一样,很适合在各大晚会表演节目,元老更适合讲搞笑段子,而刘兰芳老师则适合讲歌颂类的题材。整个贯口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张少佐
有人说张少佐是单田芳的徒弟,其实他是袁阔成的徒弟,但肯定跟单老学过一些本事。这点从张少佐的评书表达就能感觉出来。他跟单和袁的关系有点类似马季跟侯宝林和马三立的关系,侯宝林是马季的正式老师,但马三立、郭启儒和刘宝瑞都教过马季相声。
张少佐在中年评书演员中是绝对的一哥,他的评书十分明快,内容跌宕起伏,听起来特别过瘾。张少佐的声音条件也是首屈一指的,很多人从他30多岁就听他的评书,到了现在60岁出头,张少佐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纯净,没有任何老化。
张少佐同样十分幽默,并且很喜欢搞笑,所以有时候的表达会比较夸张。这倒无伤大雅,但情节过于夸张是张少佐的一点小瑕疵,他的评书中有太多的绝世高手,就像过关打怪一样,永远有更厉害的人,而这些人有时候的对战关系又比较混乱,这一方面是为了出其不意,但另一方面有些自相矛盾。
王玥波
王玥波是中青年一代最好的评书演员。他的口风颇有单口大王刘宝瑞的味道,作为70后的评书巨匠,王玥波担负着复兴评书的责任。如袁阔成老师所说,评书根本不赚钱,而王玥波是天生热爱评书,但也要靠说相声来维持生计。
因为王玥波具有相声功底,所以他的评书很多桥段都像单口相声一样,运用了大量的相声包袱,很好笑。他的评书更适合80后来听,因为时代不一样,有些东西老年热听不懂。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同时他像郭德纲一样,在茶馆说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因为在茶馆说书,所以王玥波经常出现口误,而因为现场说书不同于电台录书,所以互动更多,对于现场观众来说效果更好,但对于其他听书人来说就显得有点杂乱。幽默是王玥波的最大特点,因为是卖票说书,所以王玥波显然不着急把书说完,于是经常出现“跑题”现象。
很多人喜欢听王玥波东扯西扯,有的人则觉得啰嗦。因为一部优秀的评书需要多个人物和线索,这样才显得立体,王玥波的评书在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但王玥波有时候的确题外话太多,让人着急,所以如果是着急听结果的听众,的确觉得不太友好,但如果是消磨时间,还是觉得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