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成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已经形成了由高速公路、高铁、民航为一体的交通网络,人们的出行十分方便。
而在民国之前,因为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成都平原虽因秦岭阻隔、巫峰锁立而一度被世人叹为“难于上青天”的地方,但是成都却形成了以大道四出、二江双流城下的格局,使其成都平原水陆繁忙。
清代成都已经发展成为地区性的交通枢纽,成都驿道伸展四方,号称四条大路,北通陕西,东下重庆,南入滇黔,西行邛雅,虽然当时成都平原的对外交通格局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是道路网却少有拓展。在对外交通上还是主要依靠水运,在城东的九眼桥还形成了老成都最大的水运码头。从锦江可以坐船顺流而下,经过眉州、嘉州,入长江,成为最便捷的路径。
在民国初,成都平原道路都很狭窄而泥泞,道路最多可通行鸡公车或供人行。民国12年(年),当时政府为了方便川西平原各县群众的出行,提出了在利用原来川西古驿道扩宽修建成都第一条供机动车通行的“大路”。道路起于成都西城墙的清远门,出成都县茶店子、金泉场(今土桥),进入郫县万福乡、犀浦、合兴场(今红光镇)、郫县、太平场、两路口、安德、竹瓦场,进入灌县境内,最后接入灌县太平街,全长约65公里,所谓的“大路”只不过是土路扩宽至可并排通行2辆小车的道路。
年,成都历史上第一条可以通行汽车的对外公路正式建成,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取名为成灌马路。年初,成灌马路上开始通行长途汽车,在成都犀角河(今西门车站)、犀浦、郫县、灌县等处设置了可供乘客上下的车站,拉开了成都机械化长途现代交通的序幕。
解放后,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成都被列为了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交通上提出了将扩宽成灌马路,并且延伸至阿坝境内。年成都第一条公路率先开始扩建为8米宽沥青路面。
随着时间流逝,成灌马路从最初的土路,已经发展成为成都东西向的重要交通干道,见证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
成灌高速公路成都记忆:九眼桥至龙泉驿的14路公交车
新天府新成都:你希望新都大丰划入金牛区吗?
记忆中的四川:20年前的自贡市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