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刻意打造省会时,经济均衡的天平就会被打破;当前我国中西部的区省份的通病就是:省会强、地级市弱;许多中西部省会城市发展很亮眼,他们都可与东部沿海大城市相提并论,但对比地级市就会发现,中西部的经济有多么“失衡”;
其中四川便是一个例子,省会经济高达1.7万亿,但地级市至今未有一城突破三千亿。
中西部的无奈
多年以来成都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四川地级市的发展却过得十分“清苦”;很多人用“成都吸血”来批判成都的发展,但实际上四川发展的局面是:成都不强,四川不强,成都强,则四川强。
四川不靠海,也没有江浙沪等区域的“广袤平原”四川自古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还是硬生生靠着成都平原从陕西抢过来的;千年蜀文明也聚焦在成都平原,无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这样的“古蜀”文明遗址都可以佐证大成都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的“中心”;
年对内改革,对外开发的新政策“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几十年来民营经济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话说回来,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都在沿海,失去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平衡,中西部的优势被无限缩小。
东部靠着政策红利,快速崛起,在这个过程里中西、东地区的发展逐渐被拉开;最要命的还是,东部崛起后正源源不断地吸引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和资源;所以我们看到中西部人口大省都有千万人口在沿海地区“打工”;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人口前往东部打拼的过程中,有相当部分人在东部“安家立业”,这意味着有很多人不会回到家乡了,四川、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出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人口流失很可怕,同样资源流失更为可怕;东部崛起,中西部落后的阶段;东部就像一个“吸尘器”源源不断地吸引中西部的人口、资源,长期下去中西部还怎么发展?
而四川便是中西部的一个巨大“缩影”;不过四川面临的情况更加严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暴风雨之前往往是大晴天;年重庆直辖,四川盆地就像我国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四川盆地再次迎来“分割局面”;重庆直辖后迎来“国家红利”海量资金和无数政策如同潮水般涌入重庆,这使得重庆发展提前进入“高铁时代”
重庆直辖绝对是盆地内的大地震,此时四川要是没有对抗重庆的城市,连盆地都迈不出去,更别提和全国争高下。
再加上,当时四川可能也存在战略失误,将多个地级市分为几个地级市,这极大地分割了四川经济,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四川经济失衡;实际上四川地级市的经济都能拿得出手的,只是过多地分割极大地削弱了四川地级市的经济量。
为什么是成都
所以四川在诸多无奈之下,急需一个强大的中心抵抗东部地区带来的强大冲击力,留住省内人口、资源;同时也是为了防范重庆直辖带来的“虹吸力”。
四川虽大,但四川的平原仅占全川面积的8.2%,剩下的大部分为高原,不可否认的是四川人口聚集地都是“丘陵地带”;但成都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及影响力就决定了成都的地位。
四川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启了“强省会”,在资源的倾斜下,成都一城独大的局面也是必然的结果。
但归根结底这是“成都吸血”?;客观来说,这根本站不住脚,如果四川没有培育成都,那今天四川的发展根本不敢想象,资源和人口的流失肯定会比当前严重得多,西部大开发也不会那么顺利的推动。
简单地来说:成都强则四川强,成都弱则四川弱;成都带动全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下成渝经济圈和新西部大开发直接速度了成都带动全省的步伐,但不可忽略的是重庆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川渝本就是一家,合作大于竞争的时代,让整个盆地实际上回到了老四川的时代。
现在成都留住了四川的资本,在当前新西部大开发利好四川的情况下,正是因为强成都的存在让四川有足够的资本放开手脚的发展。
前段时间《求是》刊发了高层一篇文章,其中指出了中西部发展的问题,便是“避免一城独大,因地制宜地培育副中心”这无疑释放了一个重磅信号,这意味着中西部地级市迎来发展的机遇,四川地级市更是其中的超级利好者。
为什么四川地级市是超级利好者?年四川便开始全面铺开打造副中心的蓝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走在四川发展的新蓝图之上,而此时高层要中西部培育副中心更是直接加速了四川副中心的发展。
因此当下的四川地级市实际上是站在了发展的“风口”。
谈一个很有趣的事,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很清苦,人口等流失十分严重;这使得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荒土”状态,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种集体主义的村都发展得十分亮眼,比如:华西村、南街村等“集体村”;而那些没有走集体的村,却越发在发展的浪潮中站不住脚。
所以四川的发展离不开大家,成都是成都人的成都,更是千万四川人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