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这句话究竟有何典故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土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昌。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土。’遂以为上客。”这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荐成功归来后受到平原君称赞的场景。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日:“足矣。”张仪回答幽默风趣,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张仪坚定不移的意志。同时也说明,只靠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列国就足够了。
在《汉书》中,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另外在《三国演义》中有“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水浒传》第十五回“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等句子。
烛之武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小小的养马官。在郑国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勇敢。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学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他对秦伯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后人有诗为证: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人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