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一声令下,赵国四十万降卒尽皆屠戮,秦国重要阻碍之赵国实力大大削弱,秦国的统一步伐加快。
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起因仅仅因为韩国一部分土地——上党郡。
经过一场战争,秦国取得胜利,上党郡已经是其囊中之物,上党郡守却耍了心机,主动投诚赵国。
他投诚赵国,无非两种原因:将战火引到赵国,有机会还可以重新回到韩国怀抱;恨透秦国,宁可便宜赵国也不让秦国得逞。
他的原因对于赵国来说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吃还是不吃。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也犹豫,特意多方询问,有阴谋论者认为不能要,也有认为不要白不要。
后者代表是有名的平原君,就凭他的名气,赵王就听了一半,另一半是他打心里想要那些土地。
赵王已经预见会发生战争,所以特别派了名将廉颇驻守长平。(见《史记·赵世家》)。
战国时期为了争夺土地,多少次战争,多少人命丧战场,能够这么轻松得到土地为什么不要呢?想要捡便宜就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长平之战正式打响。
秦国和赵国实力比起来,强弱显而易见,虽然有名将廉颇领兵,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势,还是连战连败,最终采取坚壁不出的战略。
一败再败,赵王的脑袋都大了,这个时候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听人劝呢?于是又找人来问现在怎么办才好。
有人建议,不如和秦国结姻亲,可以缓解矛盾。
虽然虞卿极力反对,赵王已经听不进去,送了一个身份尊贵人过去。
结果,秦国威势更烈(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联姻是春秋战国加强双方关系常见手段,问题是,时候不对。
秦国目的是攻破赵军,当前处于优势,即使赵国团结一心,戮力一战都不知道能不能阻挡秦国正旺的气势,何况主动示弱呢?只是让秦国信心更强,甚至有了一举灭掉赵国的妄想。
廉颇负荆请罪通过政治联姻解决问题的方法失败,赵王被逼得只能孤注一掷——用武力解决问题。
廉颇接连失利,现在更是被吓得不敢出战,看样子指望他是不行了。
听说赵奢的儿子赵括厉害,于是打算让他替代廉颇。
哪知道第一个跳出来阻止的是赵括母亲,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儿女事业有成,她肯定疯了,至少赵王这么认为,所以他没听。
赵括领着几十万援军浩浩荡荡来到长平,开启被段粮之路,然后自己被射死,四十余万赵军投降被坑杀(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顺便就把赵国国都邯郸围起来了,幸亏,平原君到楚国、魏国借兵,总算解了邯郸之围。
长平之战如果蔺相如还在会怎么样呢整个长平之战,赵王听不听建议,都要后悔,这是怎么了?所幸,长平大战过后,赵王在要不要割地事秦问题上终于听了虞卿正确建议,不但不用割地,秦国还主动结交赵国。
赵王运气不好?不,是气场不够,打从开始,他仅仅心存侥幸,当真正面对强大秦军时,气场弱了下来,军队未败他内心先崩溃了。
历史故事非常有趣,一个故事含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涉猎与研读都是不错的选择。
历史故事的完整性,正确性非常重要,这部经过众多学者点校的二十四史,不仅仅适合研读,也适合万世珍藏,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