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名徒
鬼谷子识天文、懂地理,博学多才,不仅纵横家尊他为鼻祖,兵法家、仙道家、阴阳家也拜他为祖师。他在河南淇县云梦山设庠授徒,当时向他拜师学艺的人数不胜数。鬼谷子以其神奇而独特的思想理论和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尉缭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为其纵横学说及军事、外交思想的运用造就了人才。见于史料记载,较著名的有6位。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我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法家代表人物。孙膑是鬼谷子诸多弟子中名声较大,在军事上有巨大成就。他是战国中期阿、鄄之间(今在东阳谷东南)人,传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兵法家。“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他聪慧好学,深得先祖孙武兵法真传和鬼谷先生的喜爱。后来他的师弟庞涓在魏国任将军,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于是骗孙膑到魏国,并借故处以膑刑(即剜去膝盖骨),致其双腿残废,还在脸上烙上犯人字号。孙膑韬光养晦,忍受着身心苦难和屈辱顽强地活了下来。齐国使者赴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孙膑偷偷去会见并说服使者,将其救回齐国。经田忌推荐,齐威王任他为军师。公元前年魏国攻打赵国,围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孙膑引军救赵。孙膑说:“今魏赵相攻,魏军精锐必在外,大梁兵力虚弱。我军奔大梁,魏军必然回援。据其要冲可围而歼之。”他们指挥齐国军队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大破魏军,擒庞涓。孙膑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劝说齐王,释放了庞涓。公元前年,魏、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田忌、孙膑等引军直奔大梁,庞涓听到后,急忙回兵。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军悍勇,轻视齐兵,我们可以采用‘增兵减灶’之策因势诱敌,令军士逐日减灶,今日十万灶,明日五万灶,后日三万灶,庞涓必然认为齐军逃亡严重。他就会穷追不舍,可选择有利地形围歼之。”庞涓果然上当,弃其步军,与其精锐部队日夜兼行追来。孙膑在马陵道设下伏兵,砍大树白而书之“庞涓死此树下”。庞涓追进道沟,天已黄昏,见路旁一大树上被刮去一大片皮,上有字迹,但模糊看不清,遂令军士点火照明观看。这时齐军看见火光,万箭齐发,魏军打败。庞涓智穷兵败,自杀身亡,齐军乘胜反攻,虏魏国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部分失传)和论述军队训练问题的《五教法》。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发现了残简枚,余字,内容分上下两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等30篇,部分篇内容残缺。
庞涓
战国时期魏国人。早年与孙膑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来被魏惠王任为将军,攻赵击韩为魏国打了不少胜仗。因嫉妒孙膑才能,将其骗到魏国,设计陷害。后孙膑被齐国使者所救。公元前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此后,庞涓又于公元前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尉缭
尉缭,战国中期魏国人,约略晚于孙膑、庞涓。生卒年代未见史载。明朝《武备志》和现存《尉缭子》均称“尉缭,魏人鬼谷高弟,应魏惠王聘,陈兵书二十四篇。”
尉缭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兵法家。由他和其子孙整理的《尉缭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兵家的重视。唐朝魏徵将其收进经邦治国的《群书治要》中。宋朝颁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明朝录用入《武备志》。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出土的《尉缭子》残简与现存《尉缭子》版本内容大致相同。《尉缭子》一书有《天官第一》《兵谈第二》《制谈第三》等二十四篇,内容涉及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进攻防御的战略战术、治国治军等方面。《尉缭子》一书很早就传到日本、朝鲜,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
苏秦
苏秦,战国中期东周洛阳人。生年未见史载,死于公元前年。苏秦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曾与当时另一纵横家张仪同时师从鬼谷子,研习纵横术,《史记》中称其“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他后来以“合纵抗秦”成名。但最初他是主张连横的。当时,苏秦出山后即前往秦国推行他的连横之术,不料经过十几次努力游说,却并未得到秦惠王的赏识,最后无功而返。千辛万苦回到洛阳后,因为落魄不堪而受到家人的轻视,妻不认夫、母不认子。苏秦没有怪罪别人,而是怨自己学术不深,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下山时师傅鬼谷子赠予的《太公阴符篇》伏案攻读,仔细揣摩。每当读至深夜昏昏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趁着疼痛清醒继续苦读,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苏秦“引锥刺骨”的故事。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而刺股者指的就是苏秦。鉴于上次游说秦王的失败,他决定改变一下游说策略,由主张“秦吞天下(连横)”而改为“合纵抗秦”。于是,下决心说服列国的君王,同心协力,孤立强秦。他首先试着游说赵王和燕王,并一举获得成功,被赵王加封晋爵,任命为宰相。之后,在赵王的资助下,又成功游说了韩、魏、齐、楚四国君王,完成了合纵联盟的游说,六诸侯国签定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且公推苏秦为“纵约长”,六国还把相印都交给了他。至此,无论秦国攻打哪一个国家,六国便一起出兵,讨伐秦国,号称强大之邦的秦国在苏秦出任“纵约长”期间,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危害六国。
苏秦成功游说归来,途经洛阳,车辆马匹多如长龙,行装无数,各国都派使者护送,气派非凡。父母听说他衣锦还乡,马上打扫房屋,清扫街道,跑出城外30里地迎接,妻子不敢正视他,只得侧耳倾听,兄嫂匍匐而行,自跪谢罪,其家人在势利熏心下,表现出了前倨后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今天的成语典故“前倨后恭”便出自于此。
关于苏秦的政治活动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史记苏秦列传》,说他的政治活动开始于公元前年左右,曾于公元前年游说秦惠文王,不被任用。公元前年游说燕文公,次年才被燕文公重用,资以车马金帛去赵国游说。赵肃侯“饰车千撑、黄金千镒、白璧白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此后,他又游说于韩、魏、齐、楚等国,使六国合纵抗秦,“苏秦为从约长”,挂六国相印。齐盡王时,苏秦死于齐。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长沙马王堆墓出的《战国纵横家书》,说苏秦的政治活动始于公元前年左右。燕昭王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年——前年)苏秦赴燕游说,受到信任,后来他奉命入齐反间,被齐盡王任为宰相。他曾与赵国大臣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昭王去帝号,并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赵国封他为武安君。公元前年,燕国将军乐毅联合秦、魏、赵、韩等国大举攻齐,齐盡王发觉苏秦为燕反间,车裂苏秦,(古代一种极残酷的刑罚,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现存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有《苏子三十篇》。现在大多数学者认可第二种说法。
张仪
张仪,战国中期魏国人(今山西南部),生年未见史载,死于公元前年。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史记》载其“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公元前年入秦游说,秦惠文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次年张仪任秦国宰相,以连横外交分裂六国联盟,使魏国献河西、上郡等地。公元前年,张仪离秦入魏,任魏国宰相,仍为秦谋,引韩、魏事秦,共制齐、楚。公元前年,魏逐张仪。公孙衍任魏宰相,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失败而回。公元前年,张仪自秦赴楚,游说楚怀王绝齐亲秦,许割地六百亩给楚。楚、齐、绝交后,张仪只答应割地六里,激怒怀王,使楚孤立,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公元前年秦武王元年,群臣议张仪的过错,张仪离秦去魏,任魏国宰相一年,次年死于魏。现存的《战国纵横家书》有《张子十篇》。
毛遂
毛遂,战国中晚期赵国(今河北鸡泽)人。生卒年代未见史载。他出色的政治活动是“毛遂自荐”说楚救赵。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公元前年,秦兵攻打赵国邯郸,赵王遣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援,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没有结果,毛遂便挺身而出,以凌厉有力的言辞陈述利害,说服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领兵救赵、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国联合抗秦,大破秦军,这就是我国成语故事中的“毛遂自荐”,后用之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承担某项工作。另外,《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意思是说:如果毛遂早得到重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这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脱颖而出”典故的来历。
原标题:《——第14期:鬼谷子名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