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青:如何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
医院朱文青教授就如何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进行报告。他指出,在相同的环肺静脉隔离术式(PVI)及技术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得到的临床结局也有不同。采用智慧房颤技术完成建模、标测、肺静脉隔离只需1小时,术中所需的射线量低于50mGy,术后一年的消融成功率可达90%,使患者和医生都能获益。智慧房颤术让临床结果更加优秀。
朱文青教授作报告。
王如兴:房颤导管消融不可忽视的问题—无症状脑梗塞
南京医科医院王如兴教授指出,导管消融已广泛应用于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无症状脑梗塞(SCE)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研究表明,肺静脉前庭电隔离与SCE的发生密切相关。
王如兴教授作报告。
唐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扑两例
同济医院唐恺教授介绍了两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发生房扑的病例。第1例,70岁男性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2年,再发持续心悸3个月入院就诊,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为42mm,左室射血分数为65%。电生理标测电极显示左上肺静脉(LSPV)前壁、下肺静脉(LIPV)有残存电位,导管消融治疗后房扑终止。
第2例,72岁男性患者,心悸反复持续5年,入院时心率为80~次/分且心律不齐。超声提示患者左房内径为52mm,左室射血分数为6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提示心房内无血栓。电生理标测电极显示,右房三尖瓣峡部为显性拖带,左房二尖瓣环峡部隐性拖带,左房顶部、左心耳基底部、间隔部为显性拖带。导管消融治疗后房扑终止。
唐恺教授作报告。
谭红伟:高精密度标测指导的PVI流程
医院谭红伟教授就高精密度标测(HDM)指导的PVI流程进行报告。他指出,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推荐级别逐渐提高,而环肺静脉隔离(PVI)是房颤消融的基础。HDM指导PVI流程,可以简化工作流程,快速、准确地构建左房肺静脉隔离模型。与LASSO引导的PVI相比,HDM引导的PVI更具优越性。不过,在HDM引导的PVI中,映射和消融不能同时进行,故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谭红伟教授作报告。
惠杰: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
医院惠杰教授指出,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的理想目标是恢复窦律。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局限性及致心律失常、心脏*性等副作用,目前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经出现劣势。因房室结消融合并双室起搏治疗具有栓塞、终身依赖起搏器等风险,有效率与导管消融相比也不具有优越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可以尝试多次消融治疗,其益处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
惠杰教授作报告。
汪芳:阿霉素脂质体对房颤消融术后电传导复发的影响
上海交通医院汪芳教授就阿霉素脂质体对房颤消融术后电传导复发的影响做报告。她指出,射频消融损伤可诱导脂质体药物的炎症靶向,而阿霉素脂质体可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消融术后潜在电传导的复发,但阿霉素脂质体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汪芳教授作报告。
吴琳:婴儿顽固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医院吴琳教授就婴儿顽固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做报告。她指出,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改进、器械的更新,导管消融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成功率与年长儿童相似。然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晚期效应不能确定。故婴幼儿进行导管消融术时,无论是使用射频消融还是冷冻消融,都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吴琳教授作报告。
徐瑾: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换瓣术后房颤房扑的消融
上海交通大医院徐瑾教授介绍了三例风湿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狭窄瓣膜置换术(MVR)后出现房颤、房扑的病例。病例一,73岁女性患者,17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狭窄进行MVR。年出现阵发性房颤,口服普罗帕酮后仍反复发作。年,患者出现持续性房颤房扑,口服胺碘酮、索他洛尔无效。年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双房内径增大,遂决定实行导管消融术,激动标测联合基质标测辅助消融后,患者恢复窦律。
病例二,56岁男性患者,年因风湿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狭窄进行MVR。年出现阵发性房颤、房扑,实施左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联合右房峡部线性消融术。年患者再次出现持续性房扑,口服索他洛尔无效后决定再次进行导管消融术,激动标测联合基质标测辅助消融术后,患者恢复窦律。
病例三,59岁女性患者,年因风湿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狭窄进行MVR。年患者出现持续性房扑,口服胺碘酮、索他洛尔、普罗帕酮、洋地*均无效。决定实行导管消融术,术中采用右房激动标测、左房激动及基质标测辅助消融术,患者恢复窦律。
徐瑾教授作报告。
秦牧:房颤的Rotor标测和消融经验
上海医院秦牧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房颤的Rotor标测和消融经验。他指出,Rotor消融术需要密度更高的标测导管、软件,提高rotor识别率和消融成功率。如果PVI术不能有效终止房颤,那么离散度指导下的Rotor消融可作为补充策略。目前实践结果提示,Rotor消融术优于碎裂电位消融术,但Rotor标测与复杂心房基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秦牧教授作报告。
代世摩: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扑的射频消融
医院代世摩教授介绍了三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扑导管消融的病例。病例一,63岁男性患者,年因风湿性心脏病实行MVR,年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因发作性心慌心悸5年,加重1个月后入院就诊,心电图提示房扑。腔内心电图提示冠状窦内的电位由近端向远端传导,激动标测显示,房扑为绕二尖瓣环逆钟向折返的房扑,实行二尖瓣环峡部消融、冠状窦内消融后,患者恢复窦律。
病例二,67岁女性患者,年因风湿性心脏病实行MVR,因发作性心慌心悸1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就诊。心电图提示不典型房扑。拖带标测显示冠状窦电位由近及远拖带,二尖瓣环峡部消融、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后,患者恢复窦律。
病例三,58岁女性患者,患有肥厚型心肌病(HCM),年行MVR联合左室流出道疏通术。近1个月患者出现房扑,腔内心电图提示冠状窦激动顺序由近及远。激动标测显示为不典型房扑,心房后壁可见线性双电位,激动标测提示电位绕瘢痕线折返。术中从下腔静脉开始消融直至双电位处,结束手术。
代世摩教授作报告。
吴近近: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经房间隔射频消融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吴近近教授指出,房间隔穿刺术在儿童中较为少用,但它是儿童安全、可行的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帮助绝大多数患者成功、有效地消除左房的心律失常,可以作为这一群体的一线操作方法。
吴近近教授作报告。
崔海明:针刺麻醉下房颤导管消融一例
上海中医院崔海明教授分享了一例针刺麻醉下房颤消融的病例。62岁男性患者,有40年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年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和迷宫术。年底复发房颤,行射频消融术。年再发房颤,心慌明显,长期口服华法林。因患者意愿强烈,遂决定再次行导管消融术。经过综合评估后,术中采用针刺麻醉替代咪达唑仑和芬太尼镇静止痛,这也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房颤消融术。
麻醉、镇静和镇痛须由经过培训、经验丰富的医师在有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条件下进行,且导管室需要准备相应的拮抗或急救药品。消融术中镇痛一般无需全麻,但是心房壁较薄的部位消融时,患者常感觉疼痛明显,故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镇痛治疗。针刺麻醉能发挥多层次、多靶点的双向调节效应,激发机体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多种内源性物质,并能有效降低和改善手术应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崔海明教授作报告。
*冬: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心包填塞
上海交通医院*冬教授指出,引起心包填塞的原因有房间隔穿刺、导丝或导管操作失误、消融能量过大、围术期抗凝强度过大等。一旦发现心包填塞,应高度戒备,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进行心包穿刺,同时避免因心包穿刺带来的二次伤害、新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需要尽快进行外科干预。
*冬教授作报告。
程宽:房扑消融以后是否未雨绸缪?
医院程宽教授指出,房扑可以促进房颤的发生,持续性房扑加速了心房重构,使得心房基质更有利于通过早期心房搏动引发房颤。房扑患者消融术后,重度二尖瓣反流、左房大小、心房内传导时间(IACT)≥ms、高龄、糖尿病、高血压等将成为房颤高发的预测因子。所以,典型房扑消融以后,需要密切观察,防止房颤复发。
程宽教授作报告。
手术演示
医院朱文青教授、程宽教授在上午分别进行了一场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的直播演示。此次直播过程中,两位专家就一些关键步骤进行详细讲解,介绍手术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与参会医生直接交流,答疑解惑,让现场医生收获满满!
手术演示1
手术演示2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刘明玉┆美编柴明霞┆制版张莉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