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坑很多年前就想去了,想携单车从猴坑翻越至龙门乡陈家坞,然后直至龙门上S道。这段路线我从一骑友游记中知晓的,说猴坑至陈家坞这一段是古道,十分的难行,但一路苍绿叠翠,流水潺潺,风光秀丽。
因种种原因,我搁置了“穿越”的想法,并深深地埋入心中。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最近一段时间在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入迷了,有的章节阅读了多遍,有的段落都能背诵。我跟随作者拜谒了道士塔、莫高窟……让浮躁的灵*渐渐宁静,有时读着读着好像触动了心灵深处一个不安分的东西。
前几天好友归隐说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去猴坑……
猴坑!我的心中那个不安分的东西“呯呯”乱跳起来,似乎要一跃而出。我忙说:“去、去、我去!”
有些事,冥冥之中注定是与你有缘。
有人对我说“猴坑是偏僻的,偏僻得不知道在山的哪个角落,惊鸟飞过了,云在山中,山在云中,紧闭着眼睛,屏住呼吸……”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你真不知道如何来描绘这一路的那种惊险。
归隐这个老自驾,到过青海,行过雁洲、姬川……驾过徽州最窄的道、最陡的坡、弯道最多的路,算是驾驶山道的老手。
不管是弯弯曲曲、还是蜿蜒崎岖,归隐是独擅胜场。然而今天这样的山路,他也胆战心惊,最让人胆惊的是两车相会。这样狭窄地方会车,除了胆识,就是对车辆掌握的熟练程度,还有点点要靠运气。
后来归隐告诉我,这是他走过最为险峻的路。
我们坐在车上,如大海上的孤舟,车窗外近处是深不见的山崖,让人提心吊胆,而远方是近乎于原始森林的苍茫山色……
我们也不知行了多少公里,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猴坑。
猴坑是*山市*山区新明乡,原三合村的一个村民组,是太平猴魁的发源地、核心产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热情的村民把我们迎进了门,给我们每人泡上了驰名的猴魁茶。
女主人姓方,热情大方;男主人姓胡,是一位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之人。
我是第一次接触猴魁茶。女主人告诉我们,猴魁为尖茶之极品,冲泡后,高香持久,叶底肥厚鲜嫩均匀,茶汤入口鲜爽,甘醇口感特别好。
女主人还告诉我们,正统的猴魁是“叶身肥厚,苍劲有力,色泽墨绿,有明显的白绒,不散不翘不卷边。产在猴坑、猴岗、颜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
“猴魁制作要经过采摘、拣尖、摊放、杀青、整形、头烘、二烘、三烘7道等精致考究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可惜我们来晚了,茶叶采摘已经结束了,没有看到现场制作。
传中国有很长的饮茶历史,但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不过古代饮茶的方式与现代不一样,据说在三国时代,那时人们饮茶是“茶叶同葱姜蒜茱萸等掺和在一起煮”。到了唐朝人们饮茶的方式又改变了,就是“把茶叶蒸熟捣碎做成茶饼,用时把茶饼碾碎煎茶粉,中间还要加上盐姜薄荷等佐料”。到了宋朝时“茶粉不再煎了,而是放在茶碗里调成糊糊,加水后用茶筅搅动,让茶末上浮成粥面。”现在我们饮茶的方式是明代传下来的,基本上没有变化。
我们听完女主人对猴魁的介绍,又跟随男主人到村中转转。男主人告诉我们,猴坑不大,只有20多户人家,海拔约米,主要以茶叶为主,一年最忙的是产茶的20多天,茶期结束后大家都外出打工了。
谈到一年一季的茶叶收入,只说了是五五开,就是说纯收入与一切开支是对半开。除这一幢四层楼房,在县城他们还有楼房。在偏僻的山里建这样的楼,成本是巨大的,因建设用地限制,都是向高层发展,花巨资建这楼房就是为了采茶期那20多天。
主人又带我们到了从前外出的古道,说这是以前村民外出的唯一条出山的古道,他们先祖们都是从这儿走出,到外闯荡世界,把制作好的猴魁挑出山外。
这是骑友游记中的那条古道吧,男主人告诉我,猴坑到陈家坞都是这样的路,是小路,行走都难,何况携自行车走更难。
猴坑先祖们能挑着猴魁出山,今天我们也能携自行车进山。
就在我们在村外转悠时,女主人麻利地把中午饭做好了。
午饭后,我们要与主人告别了,主人告诉我们,明天他们也要出去了,让我们明年茶季再来,看看如何加工猴魁茶的。
是的,明年再来,选一个云雾氤氲的日子来。
猴坑与我梦境的一样。
牙哥